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院简书电影价值是什么
【简书观影团】《东方快车谋杀案》把波洛拍成福尔摩斯是想膈应谁?

【简书观影团】《东方快车谋杀案》把波洛拍成福尔摩斯是想膈应谁?

作者: 小多爱吐槽 | 来源:发表于2017-11-18 23:19 被阅读40次

    怀着满分期待看了《东方快车谋杀案》,然而看完,我表示只能给负分。

    波洛这个唯心论的知心大叔,居然被拍成了唯物主义证据至上的福尔摩斯?!

    黑人问号???

    看看原著一开头,是怎么借别人的口描述波洛的:

    留着夸张小胡子的小个子。

    脑袋像一颗鸡蛋。

    滑稽可笑。

    无须把这种人当回事儿。

    在戏里,波洛不幸秒变福尔摩斯。

    小胡子变巨大八字胡。

    猥琐大叔变风衣绅士。

    光说不练懒癌患者变武术十级风一样的男子。

    导演以为在拍《神探夏洛克》?走错片场了吧……


    导演这还不满足,硬要给波洛加戏,把他整得跟个强迫症晚期患者似的,不过是一顿早饭的鸡蛋,搞得小男孩来回跑,还通通拒收。踩中了屎,为了平衡一下,还要另一只脚也踩上去。然后硬生生地在广场来了段福尔摩斯式推理,逼格满分,但毫不波洛。这个开场充分阐释了什么叫画蛇添足,什么叫装逼失败。

    但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之处,是从波洛嘴里,居然出现了“这个世界不是黑就是白,没有灰色地带”这种愚蠢的话。

    波洛作为一个成名侦探,见过的大案奇案无数,价值观居然如此浅薄,完全说不过去。还特意在结尾安排一段“原来我们得容许灰色地带”的感悟,生怕观众看不出来他已经通过这个案件得到了成长和升华。这种低劣的设计安排,完全不符合当下的普世价值观。都什么年代了,还玩神夏都不屑玩的?

    结尾也是装逼过度的负面教材。明明是12人的私刑审判,硬生生地套用《最后的晚餐》的12门徒画面,请问除了12这个数字,关联度在哪里?

    在戏里,波洛弱鸡到不行,几番指认错凶手,还迷茫到对着吊坠里的姑娘头像祈祷起来……而原著中,波洛分明机智满分,没有被12人带偏过:他从一开始就对他们在犯罪现场留下的线索保持怀疑态度,既不信他们虚构的“逃脱的犯人”说辞,也一直猜测是两人或多人协同作案。

    波洛不是福尔摩斯,他不遵循专业程序。他靠的是心理学。

    在没有警方提供信息验证真实性的非常规破案情况下,他运用逻辑推理和心理博弈,揭开迷雾,一步步证明所有疑犯在撒谎,并通过一对一的诓骗和质问,各个突破疑犯的心理防线,证明自己的猜测。

    比如他发现在斯坦布尔搭车时,德贝纳姆小姐因为火车事故耽搁了一点点时间而焦虑不安,生怕赶不上在东方快车的转车。而现在东方快车也出了事故,她却镇定自信。他拿这个发现去质问德贝纳姆小姐,抓到声称“没去过美国”的她居然知道怎么说长途电话。他打比方说这好比在洞口放只貂来抓兔子,让兔子跑。通过连番质问,他观察到德贝纳姆小姐情绪上的强烈变化,印证了他的猜测。

    再比如在女仆行李箱里找到制服的时候,他设下圈套,诓女仆说“我相信你没有藏制服,就像我相信你是个好厨娘。瞧,你是个好厨娘,对不对?”女仆不由自主地笑说“没错,我的女主人们都这么说……”一下子就诈出了女仆做过厨娘的事实。

    福尔摩斯依赖科学物证,而波洛除了一点点科学的帮助,主要依靠的还是犯罪心理。这样一个熟稔心理学的名侦探,怎么可能认为这个世界非黑即白呢?

    在书中的结尾,波洛把所有人都聚集在餐车,提出两种结论,让布克先生和医生裁定哪一个是正确的。

    轻描淡写之间,12个人的罪行掩盖在了这个雪地里。

    这才是名侦探该有的气度和能耐!

    自导自演的导演不挖掘波洛这个角色应有的魅力,只知道无下限地抄袭福尔摩斯人设,把画面做到最复古悬疑,真是浪费了这个上佳的素材,白瞎了这个卡司阵容。

    《东方快车》翻了,《尼罗河》也不会好,怎一个惨字了得?


    在知道结局的情况下重读小说,会发现阿婆早已在开头就给出了很多线索——

    在斯坦布尔,德贝纳姆小姐嘀咕必须赶上东方快车。

    火车上头等厢卧铺票卖光了,“太不寻常”。

    甚至怀疑了旅游团包车。

    聚集在这里的人很有意思,形形色色各不相同,来自不同阶层和国家。

    能聚得起这样一群人的,只有在美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简书观影团】《东方快车谋杀案》把波洛拍成福尔摩斯是想膈应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zny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