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小喵
-1-
我经常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们很小的时候,就被父母灌输这样的思想:知识改变命运。所以,我们拼命地学习,认真地读书,想着出人头地,想着要去过更好的生活。
我们从小到大读过的书不少,但真正能为我所用的却少之又少。
读高中的时候是考大学,上大学目的是找工作。
很多人以为,只要好好上学,掌握好学校开设的各类课程,读透与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就能受益一生,却从来没有问过自己“这些对我来说到底有多重要”。
记得上高中的时候,课后看杂志,看小说,会被老师批评,在父母的印象中,不好好学习学校里开设的课程,沉迷于课外读物,就是“不务正业”。
在上大学之前,我读过的课外书寥寥无几,直到步入大学,踏入藏书几十万册的图书馆,浏览眼花缭乱的书籍,才发现内心早已激昂澎湃,感慨万分。
十几年来,自己错过了多少有趣的生活,可是一眼望去,琳琅满目的书籍,又不禁暗自焦虑:那么多书,等到什么时候才能读完?更何况,世界上的书又不止这么多。
将近两年的大学生活,我从一个不爱看书的人,到现在对书产生了贪恋,我看的书大多没有固定的种类,只是源于兴趣。
大一的时候课少,除了忙校内外各种活动,我都有留给自己固定的读书时间,大二课时增加,还要备考各类专业证书,我突然慌张不已,可以用来读书的时间怎么越来越少。
加之近几年自媒体的兴起,网络热文每天接连不断,碎片化信息也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人走向焦虑的边缘。
这是全民焦虑的时代,同时也是最好的时代。因为,只要你能掌控自己,提升自己的学习力,就能在这场“通关打怪”的游戏中晋级。
-2-
前几天,我刚刚忙完一场重要的考试,终于放下紧绷的弦,拿起一本爱不释手的书,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
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给所有买了书读不完而心怀愧疚的人。
这句话,说的是我也是你,直击心房。
读完这本书时,我却有一种拨开云雾见天明的豁达。
全书由理论、案例和实操方法相结合,先后分析了没时间、读不完及读不懂的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书中最吸引我的,是针对个人的拆书方法——便签法(I、A1、A2)。
赵周老师以几年来众多拆书家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把知识拆为己用的成功案例,解释了便签法对一个人学习的重要性。
其中"I"代表重述原文观点,即在看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点时,可以使用一张"便签"重新归纳整理观点,此处特别强调不可附会旧知。
其次"A1"表示联系自己过去的相关经历,把自己过去的某段具体经历写在另一张便签上,切记不可泛泛而谈。
"A2"表示目标及行动,在未来特定时间内,制定一项小目标,利用"I"中所学知识,进行刻意练习,避免言行不一。
整理三张便签,贴在相关论点的页面,可以附加标签,便于日后查找,最重要的是把所学知识内化,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一项能力。
以上是"便签法"的简单介绍。
我们大多数人,读书的最大误区是找书中的重点,却从来没有思考过"书中哪些东西对我来说比较重要?"
而便签法的简洁易行,不仅提升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更能让所学知识为我所用。
当然,不同的书籍也有不同的阅读方式,书中有详细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选择。
-3-
知识碎片化的时代,很多人困惑"看电子书和纸质书有什么区别?"
记得上次听怀左学长的分享会时,他给出这样的回答:知识本身没有区别,关键是人。
一个有学习能力的人,不论是通过手机还是书籍,他都能从中涉略自己需要的东西,并且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
学而不用等于白学,大多数道理我们都懂,可是真正践行的人却少之甚少。
在这本书中,作者对于"从手机接收碎片化信息和读系统的书籍哪个更好"做出解释:对于没有学习能力的人来说,看书和看手机对他来说都没有太大用处;对于有一定学习能力的人来说,看书比从手机上摄取碎片化信息更系统,效果也较之更好;而对于学习能力超强的人来说,读书中和看手机没有任何区别,学习的效果是一样的。
归根结底,迷茫焦虑,也只能说明自己能力不足。
书中提到了三个维度的学习能力,即追问和反思能力(A1)、归纳和分析能力(I)、内化和应用能力(A2)。
我们只有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建立自己的个人知识体系,形成个人品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一定程度的焦虑。
我们学到的知识,就像一盘散沙,而建立个人知识体系的过程,就是聚沙成塔的过程。
个人知识体系,不是学习到的某个知识点,而是一种网状模式,不是点线面,而是"晶体式"结构的庞大和牢固。
"不破不能立,不拆不成器",我们只有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构建新的思维框架,拆解更多对自己而言相对重要的知识,并转化为自己的"软实力",不断完善个人知识体系,才能更快乐地学习和生活,并帮助和影响他人。
-4-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
我们想要在某个行业立足,就必须要无可替代,而所有的核心竞争力,都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达到的。
最近我在尝试使用"便签法"和"微信便签法",渐渐地发现这种练习方式,不仅可以培养自己深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更能促使自己独立解决问题,而不是知难而退。
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不能仅仅局限在问题表面,而应该追本溯源,联系前因后果,规划边界,分析归纳收集的信息,最后解决问题并内化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卢思浩曾经说过:一本书买了不看,也只是一堆纸,公开课下了不看,也只是一堆数据,不去看,就没有任何意义,反而徒增焦虑,行动力才是最关键的。
大多数人存在的问题是,看到简单的事跃跃欲试,看到困难的事望而却步。
只是,比起语言更响亮的,是行动。
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为了吸引更优秀的人,我们应该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节奏。
如果"这样阅读"对你也有所帮助,对我而言,那便是莫大的欣慰。
希望,我们都能在读书这条路上更快乐地成长,把所学知识拆为己用,达到言行合一的目的,最后遇见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