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当今是个知识和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天的信息犹如天上繁星,难以计数;所以导致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会陷入到信息的泥潭中无法自拔,毕竟移动互联网时代,有几人能做到断网断电呢?但人类发展历程中的所有创新和进步,都是先从思维创新开始的,思维永远走在技术和知识、信息的前面。
1,千年文明的底层思维方式
中华文明不止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中群经之首《易经》,以卦象、爻象的形式记录了古人思维的逻辑过程;用来整理知识,构造理论范式,规范语言表达,指导生活实践。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中国的古人,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纳宇宙万物之化生(历史)过程;站在全局认识的层面,总结提炼、实践求证的去认识,去形成认知体系。
并且在中国“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也是中国人的正统三观;将天、地、人并立起来,让人居于中心地位,明确了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就在于“成万物”。《道德经》中也阐明了认知世界而建立的思维方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天、地、人、物,母系统套着子系统,大系统套着小系统;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底层思维和“初心”。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所以中国古代思想,集于古天文及其相关的对万物的认识、对人体本身的认识,是一个全局性认识,是立于宇宙之完整系统性下的历史性及发展过程性的认识,并建立起相关一系列固定的思维体系,并且传承下来。即使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几经断档,依然阻挡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中国特有的天人合一思维方式的伟大复兴。
2,创新是思维先于知识、技术和信息
产生新的可能性的最初触发点,既不在知识,也不在技术,而是对某个新事物、新领域或新市场的深刻洞见,异想天开,“想常人之未想和不敢想”。面对新的事物、新的观点或者新的发现,我们常常会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思索”,形成属于自己的理解和观点。本质上,这是由我们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所决定的对事物的一种辨别与表达。不同的思维会产生不同的观念和态度,进而带来不同的行动和结果。
人们都说人无多大差别,也就脖子以上最不同,说的是大脑;显然不是比谁的脑袋大,而是比谁的脑洞大,也就是想法、概念、思维之千差万别。就像当今商业世界,许多发明都是从不起眼的想法开始,慢慢形成了创新的产品或模式,引领了时代的发展。例如古人发挥想象,像鱼儿一样在水里游来游去,像鸟儿一样在空中自由飞翔,像马儿一样自由奔跑;于是乎,船只、飞机、马车、火车等各种交通工具就发明了出来。以及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公共电话、智能手机等通讯工具,随处可见的各种生活用品、科技产品,都是从0到1,无中生有。
3,知识不再是力量,思维决定命运
培根的这句世纪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流传了几百年;但在如今后工业化时代,逻辑不再成立,取而代之的是思维才是力量。相应的,“知识改变命运”也已经成为过去;想学知识,有学不到的吗?无论是在每天不断印刷的书籍、报刊上,还是在全球如此发达的移动互联网上,绝大多数的知识和信息已经变得唾手可得。所以在今天,人类社会正在从后工业时代加速跨进信息智能时代,知识、信息、观点不仅不再稀缺,甚至是过度饱和的,使人们头昏目眩的。
而对于一个当代创新人才,创新思维才是稀缺的;思维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维度是,拥有丰富、多元、体系化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单一、固化的思维方式。所以搜集知识和信息不再是难事,而从浩瀚的知识和信息中提炼、归纳、总结、演绎这些,并形成新的认知方法、思维体系才是关键;所以,思维才是力量,思维决定命运。
4,思维方式的框架与形成过程
如何让一个人形成相对完整的思维体系?毫无疑问不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可以达成的,即使到了高等教育阶段,还要持续演化和积累。我们都经历过校园教育,都知道曾经和现在都没有思维体系的建立;尤其是大学阶段,还是在于各种技能、考证方面的培养,错过了最后培养思维方式的阶段。所以校园教育中需要系统性地增加“学+思+习”的内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将三者合一维度体系化。通过深度浸润学习,提升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提高沟通交流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包括如今教育中新增加的劳动能力、运动能力,都是在不同方面启发和开发学生们的认知方法、思维方式。
所以,今后校园教育,贯中西之学养,悟中华文化传统之智慧,融古今之精髓;破科学与人文之壁垒,汇文理之要义。具备开放、丰富、系统的思维,是成为顶尖创新者的决定性因素,抓好其早期的启蒙和引导是关键。
但作为社会人的我们,不太可能再回炉校园深造;人主要的生命周期都是离开校园在社会中度过,除了必要的知识、技能、信息之外,认知方法和思维方式都是来自于就职某些组织,从实际工作中得来。
中国人有了道、天、地、人、物这样的底层思维方式之后,就要对道,法,术,器,物,这五层进行深度的了解与运用,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道;道为体,守道为本,本立而道生。
法;法为规矩,伏羲女娲规与矩结合图就告诉了我们“法”,河图洛书、八卦皆是“法”。
术;术为术数,因阴阳相推而“生、交、成”中发生的数理变化,在这个变化中就会产生各种“势”。
器,器为“生交成”之后的成形之物,各种工具。
物,为人所用,便利人所使,万物皆备于我。
当然在生活和商业中,对这五层解读会有所不同,这就在于掌握了底层的思维方式,看谁能举一反三。
5,思维方式的运用
从象牙塔进入社会之后,人体现的都是社会性;那么以前人生全靠理论支撑,以后就要参与社会分工,为社会做出贡献,才能体现出价值,才能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打拼几十年的职场人士,不仅仅是在职业之间来回转换,甚至在行业、产业之间跳来跳去。所以如果有通用的认知方法论、思维体系,那么就可以随意切换;剩下的只是各个岗位的技能、经验,也就是各种”术“。当然,商业是流动的,模式总是变化的,不同行业、产业中大大小小的商业思维不尽相同;但掌握了如何建立认知方法论、思维方式、商业模式,如何搭建底层逻辑,那么我们依然可以在新的领域做到游刃有余。
尤其是在商业化的当今,作为各行各业大大小小的各种组织来说,都是过度竞争,产品与服务大同小异。以前都靠模仿、抄袭,如今都在想创新,不走寻常路,但创新点和破局点在哪呢?即使是高精尖的科技创新,也是思维先于技术,智慧引领未来;谁能把人文、科学、哲学三者智慧相结合,谁就能走得更早、更远。
所以思维方式的框架形成过程和应用在于两个阶段,一,义务化教育进行思想启蒙、思维培养;这方面当然是由中国各阶段的学校来培养。二,商业化教育进行思维体系的建立和改造、升级,直接作用于各种实践,并且反复验证、复盘,甚至举一反三,使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更进一步。思维方式商业化教育培养的重担,就由社会大学和各种社会智库来共同承担,体量和难度都是巨大的,但却是必要的。无论是国企、民企、外企,还是公益机构等大大小小数不清的各种组织,都是共同代表着整个社会的走向和人类的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千年文明的底层思维方式,我们从中不断吸取营养、得到经典智慧,举一反三,创出新的商业模式。
思维才是力量,思维引领创新,思维决定命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