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重庆市古代文化
抗战时期的重庆僧侣救护队

抗战时期的重庆僧侣救护队

作者: 石桥广角 | 来源:发表于2017-06-11 00:31 被阅读0次

    文/庞国义

    重庆慈云寺正门App

    重庆慈云寺位于长江南岸玄坛庙狮子山麓,始建于唐代,重修于清乾隆年间。大门墙上写有“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八个大字。庄严国土指佛国净土,利乐有情即心存慈悲,助人为乐,与人为善。

    在抗战时期的重庆,所有的中国人都怀着满腔热血投身抗日救亡活动,也包括“看破红尘、不问世事、法门界外”的僧侣们。日本强盗无视国际公理,违背人道,荼害生灵,草菅人命,无休无止的残酷血腥大轰炸,激起佛门子弟的无比愤慨。出家人以慈悲为怀,眼见芸芸众生惨遭劫难,岂能坐视不救,枉念佛经?便坚定了从倭寇炸弹下抢救生命的意志和决心。

    1940年3月18日,市内各大报纸以“脱去袈裟换战袍”为题,以显著位置报道了重庆第一支僧侣救护队正式成立的消息。这支僧侣救护队由慈云寺方丈澄一和尚为首,觉通和尚、乐观法师为副,担负出世宗教和入世社会责任,兼有清规和队规双重约束,战以止战,兵以弥兵,救护伤病,掩埋尸体,收容救济难民,运送战备物资等。不久江北佛教会僧众救护队和华岩寺僧众救护队也相继成立,他们活跃在长江嘉陵江的两江四岸,出没在山城的大街小巷,勇敢地为护生而战,倍受广大市民关注瞩目。

    慈云寺从120名备选人员中挑选出的60名队员,均为身强力壮的青年僧人,身着黄色圆领短装,佩戴红色“佛”字袖章,分为四个小分队,在参与了短期的医护,军事,政治常识培训后,便投入紧张激烈的工作之中。

    6月12日,日机轰炸江北一带,但见那里火光冲天,浓烟滚滚,身处南岸的救护队,抑制不住愤怒心情,本着救人如救火的原则,他们尚未接到出征命令,不待警报解除,就背起担架、药品、器材等,立即蜂拥江边。刚刚踏上渡船,就听到第二批敌机来袭的消息。他们不顾自己死活,依然朝既定目标驶去。

    船到江心,敌机群已经临头,一排排炸弹倾泻而下,大家在隆隆的炸弹爆炸声中奋力前行,船到北岸,跳下渡船,扛起器材物品,不顾头上盘旋的敌机,冒着硝烟烈火,踏着崎岖道路,奔向被炸地点,从滚烫的瓦砾中,从垮塌的断垣残壁下,抢救被炸的受害群众。清洗伤口,敷药包扎,喂水送食,抬上担架护送到附近救伤站。警报解除后,又把伤员转移到正式医院。当天就救出被压在倒塌房架下和封锁在火海里呻吟的受伤百姓100多人,其中20多名重伤人员转送医院急救。

    第二天,敌机又狂炸市区,他们又紧急出动赶赴现场,从火海里抢出一个个伤员,先行包扎,然后运送转移到安全地带,又转回来运送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直到抢送完毕。

    1941年6月5日,因敌机轰炸造成较场口大隧道惨案,上千名无辜百姓窒息死亡。在完成抢救任务后,这群僧侣在法师主持下,在群众遇难洞口施放焰口三日,设坛祭祀遇难同袍,梵诵经文、超度亡灵,在市民中反响巨大。

    僧侣救护队以血肉之躯投身抗战,实现人人抗战的神圣誓言,体现出中国人民的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体现了佛教徒可贵的爱国热情。仅1940年至1941年救死扶伤人数就达3000余人,市民对他们赴汤蹈火、视死如归、救死扶伤、舍生取义的精神交口称赞,称其为“菩萨兵”。由于成就卓越,受到了国民政府明令嘉奖,并颁发“青天白日”奖章36枚,而其他救护单位最多没有超过5枚。僧人救护队工作了5年,一直到日本投降,抗战胜利,才回到寺庙继续农禅生活。

    1943年12月,国民政府征募驻印远征军运输队,僧侣救护队主动请缨,结果有22人通过考核成为成员。参加出国服务的人员,按照当时规定每人有5000元的安家费,而救护队员皆出家僧人,无家室牵累,他们“视人如己,以国为家”,没有领受这笔钱财,出国之前,还于佛前庄严宣誓,立下军令状,“不斩楼兰誓不还”!

    1944年5月,随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时,在密支那战役中,印宏、圣亮、光华三位僧人以身殉国,而余下僧众队员仍坚持于缅甸前方服役,信守“国军一日不撤,我们也是一日不返的”誓言,足见其对国家的一片赤诚忠心。他们在前线高效的工作成绩,受到驻印国军官兵的高度赞扬。

    当年田汉先生曾写下《轰炸诗》,讴歌佛门弟子这种赴义救亡的慈悲热肠和抗暴除恶的入世宏愿:

    警报忽传成底事,顿教日月暗无光。太虚浮海自南洋,带得如来着武装。今世更无清净地,九天飞锡护真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抗战时期的重庆僧侣救护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aoc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