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说:“可以同他谈却不同他谈,这会失去有用的人;不可以同他谈却同他谈,就会说说出不该说的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有用的人,又不说不该说的话。”
【感悟】
钱穆《论语新解》:“一是君子之贵于言,言贵而后道重。轻言,则道亦随之而轻矣。又一说:君子贵识人,不识人,则将失言,然亦有恐于失言而遂至失人者。人才难遇,当面失之,岂不可惜。”
一、可与言者与之言
“可与言”者,首先应该是志同道合者,没有共同的志向,自然就没有共同的语言。
但你的志同道合者有时并不是你身边的人,如果有一天你偶遇一个你很敬佩的人,你不及时主动地和他结缘,你就极可能与他失之交臂。
献身于传播传统文化的蔡礼旭老师,曾介绍说,在一次大会上,他见到一个很值得尊敬的老人,他就走上前去,深深地鞠了一躬,道了一声“卢叔叔好”。就是这一出自内心尊重的问候,卢叔叔看他“孺子可教”,就成了他的“贵人”。
很多事情的成功,是需要贵人指引的,因为没有太多的时间让我们在茫然的寻寻觅觅中虚掷。高高在上或不知敬人或孤芳自赏可以成就你的清高,但却难以让你遇到伯乐。
二、既不失言,又不失人的前提
既不失言,又不失人的前提是什么?是对于人的认知问题。学会说话,你成功了一半,学会识人,你成功了一半。有些人无法和他讲直话,如果对他讲直话,不但得罪人,甚至很可能惹祸。
三、失言妨道
古有“失言妨道”的观点,魏晋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在《中论.贵言》中说,“君子必贵其言,贵其言则尊其身,尊其身则重其道,重其道所以立其教。言费则身贱,身贱则道轻,道轻则教废。故君子非其人则弗与之言。若与人言,必以其亏。”意思是说一个有道德的君子,对自己的话很重视,珍惜自己的话就是尊重自己,尊重自己就是尊重道,尊重道就能够对人施行教化。如果说话不算数,或人云亦云,或动辄指责,就表现为自己身贱。一个人身贱,他所遵循的道就会被人轻视,道被人轻视了就失去了教化作用了。
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包括对子女的教育,如果“教化”效果不好,就应该反思自己是否“失言妨道”了。
“既不失人,也不失言”,真是值得我们好好修行啊!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会让生命在百转千回中多一份厚重与福气,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百余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