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讲讲武王伐纣的前因后果

作者: Yasin_do_myself | 来源:发表于2020-03-17 23:11 被阅读0次

          西周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贯穿中国整个封建王朝的宗法制由周公创造,儒家的礼乐制度,以德治国的统治思想都是在这个朝代始创。还有一些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文王拘而演周易,姜太公钓鱼,武王伐纣,烽火戏诸侯。下面就讲讲周的历史。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塬。姜塬为帝喾元妃。姜塬出野,见巨人迹,心欣然说,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塬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意思是,帝喾(上古五帝之一)的妃子姜塬到野外去,看见巨人脚印,踩上去结果怀孕了(商的始祖契的出生故事相仿),姜塬认为怀胎满月生下的孩子不吉利,就丢弃了。先是丢弃到小巷里,结果马和牛都躲开不踩他;然后想丢到林子里,结果山里人太多,不方便;最后丢弃到水渠的冰面上,结果飞鸟用翅膀保护他。姜塬认为这个孩子肯定不一般,就继续抱回来抚养,因为被丢弃多次,故起名叫“弃”。他所生活的年代,从出生的传说中推测:在母系社会时期,大概是旧石器晚期,因为只有母亲姜塬而未见其父。

          大凡圣贤之人降世,必有一番坎坷经历。周始祖弃成长过程也颇神奇。《史记.周本纪》记载:“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shu)、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蔷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这大概的意思是弃小时候身体很强壮,和其他小朋友做游戏的时候最喜欢栽麻种豆。长大后,谙于农业,且能因地制宜,大家也都效仿他。唐尧做帝王时,任他做农师;虞舜时期又给他封地,并赐姬姓。从史料可知,弃是周族开创者,他们很早就进入农耕社会,且来自华夏部落。

          从后稷开始,经历了十三世,到古公亶父时期,周族迁到了周原,也就是现在的陕西岐山附近,据《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绵》中记载“绵绵瓜瓞(die)。民之初生,自土沮(ju)漆。古公亶(dan)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yuan)及姜女,聿(yu)来胥宇。”,意思是说周人原来居住在沮水漆水附近,到古公亶父时期,率领族民来到岐山,娶姜女定居。

    周商位置图

          古公亶父时期,周族逐步强大,有了灭商的野心。在诗经中有确切的记录“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周的一位重要人物周文王就要登场,周文王姬昌,其父季历,季历之父即为古公亶父。也就是古公亶父是周文王的爷爷,后人也叫太王,太王本来有三子,而文王的父亲是老三,为什么三子接班?史记有记录:“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所也就是,季历能继承王位,是因为其子姬昌,儿时已经有了圣人的影子。清朝康熙让四子雍正接班,也是因为其孙乾隆有贤能之才。

          周族在季历和文王的带领下,愈来愈强大,德治初见端倪。在《史记.周本纪》中记录这样一件事:“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虞芮之人未见西伯,皆惭,相谓曰‘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遂还,俱让而去。”,这个故事说当时虞芮两国因国土问题产生冲突,于是找周仲裁,他们来到周领地时,看到耕者相让,长幼相敬,感慨到:看看周人的品德,我们还如此相争自感羞愧。周之德治在方国间口碑相传,翦商大事已初得民心。

          周灭商准备就绪,还差一位贤臣良相,下面出场的是姜太公。有一次文王外出打猎,在渭水旁见一老者直钩钓鱼,经过与老者的一番对话,认定其乃奇人,而后收入帐下成为军事,此人就是姜尚姜太公。后来文王去世,武王继位,姜尚继续任太师,另有周公旦,召公等辅佐,可谓人才荟萃,此时周越来越强大。

    姜太公钓鱼

          而反观殷商,商纣王认为自己的王位是天命所赐,日日酒池肉林,歌舞欢天。商纣也并不是影视剧中所表现的昏庸之辈,在他即位后,面临东夷之乱,他举全国精锐力量讨伐之。武王看准时机,准备灭商,为确保万无一失,上演了一出“孟津观兵”的故事,来试探各方国是否仍忠心于商朝,遗憾的是,未达到预期目的,仍有方国忠心于商,武王认为天命未到,仍需韬光隐晦等待时机。

          在孟津观兵两年以后,武王再次齐集诸侯,这一次众多方国前来归附,武王和商纣在牧野大战,最终武王克商。论兵力和国力,虽然周在不断强大,但是仍在商之下,史书记载小邦周和大邑商。

          周为什么会胜?

          按照史书记载,大概是“周有德,故民心所向”,我认为这不是主因,只是为了让后人知道灭商的合法性,名正言顺。实际上在牧野之战时,商主力大军刚刚讨伐东夷大获全胜,路途遥远勤王无望。情急之下,商纣召集都城内外全部的奴隶和俘虏,来充当商军,乌合之众无法和准备充分的周师抗衡,临时充当炮灰的奴隶和俘虏反而率先倒戈。商纣见大势已去,鹿台自缢而死。

          周和商,都相信天命。但不同的是,商的天命观是绝对的神权至上,是无条件的。而周的天命观有前提条件,那就是要有德,才能获得天下,才有神权保佑。而有德实际上是获得民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来讲讲武王伐纣的前因后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bkfy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