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谈治国

作者: 跳跳蛙蛙m | 来源:发表于2023-10-11 18:11 被阅读0次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这段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的意思大致如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对于国家真的是尽心尽力了,但是为什么没有感觉到我们国家的人口在增加?而邻国的人口也不见少呀?

孟子的回答非常有趣:因梁惠王很喜好战争,他就用战争中的士兵来打比方,前方战事吃紧,有士兵卸甲窥逃,那跑了五十步的回头笑那跑了一百步的,他问梁惠王什么感觉?

梁惠王说,逃跑一百步和逃跑五十步都是临阵脱逃,没有区别。这里重点是表达:其结果是一样的。

接下来就不难理解孟子劝戒梁惠王的观点, 他主张为政之人要既要勤政,更要善有作为。

如果看着猪狗吃着人的食物,看见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去开仓赈济,为官者看见了如同视而不见,人饿死了怪年成不好,推卸自己的责任。

这个结果跟“刺死人却说不是自己杀的,而是兵器杀的。"论段,其结果是一样的。

他主张为官之人得遵循自然规律,懂得休养生息的道理。

要不违农时。得分清休渔期和捕鱼期,不用细密的大网,把鱼都一网打尽。按时令采伐。发展生产,让老百姓解决温饱问题,提高生活水平,进而使他们接受教育,懂得礼仪和孝悌。

这样,才能形成民心所向,才能造成四方老百姓云集之势,国家才能够富强起来。王道以得民心为本,故以此为王道之始。

朱熹对此也有点评“夫民衣食不足,则不暇治礼义;而饱暖无教,则又近于禽兽。”说的也是首先得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只有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再进一步提高其受教育的程度。谈的都是治国的方略。

孟子的这段论述中留给后世还有一个非常知名的成语就是:“五十步笑百步”,是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读了《孟子》,才知道成语“五十步笑百步”出于《孟子》。果然学习得“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相关文章

  • 孟子的治国之道

    在《孟子》中,许多文章的开头都是王曰,或者王问曰之类的话,可见孟子每天与君王交谈,那么孟子一定有一套自己...

  • 成语:为富不仁

    为富不仁其出处《孟子.滕文公上》 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滕文公为治国之法,请教孟子。孟子教之,要想国治,必缓和...

  • 读孟子

    春节长假的时候,我开始读《孟子》。 孟子这本书,讲的是孟子的观点,他的治国观点,处世哲学,以及他的信仰和坚持。 孟...

  • 文学课堂:古籍名典知识

    《孟子》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

  • ——【读后感】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读后感 疯子彬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 《孟子》感言集之32:无敌于天下

    早起,高声朗诵《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下》,对于孟子这一段治国理念,颇有感触,孟子从国家治理的高度,对于不同层级的...

  • 第十六章、那一年春天的记忆

    第十六章、那一年春天的记忆 浩然正气存,雄辩江河裂——《孟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

  • 当仁不让 舍我其谁

    孟子离开齐国,心情不是很高兴。原因是齐宣王没有听懂并采纳孟子仁政治国的思想。齐宣王没有成为贤君,孟子也没有...

  • 《孟子·公孙丑上》01:孟子的治国理想

    《孟子·公孙丑上》01:孟子的治国理想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诚齐...

  • 《孟子》感言集之231:仁贤礼仪政事

    早起,高声朗诵《孟子.尽心章句上下》,其中孟子对于治国的关键要素理解非常通透,关键要素就是:仁贤+礼仪+政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孟子谈治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cng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