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在 92 岁时完成的著作。作者深情回顾了父母的一生。
我之前只知道两位都是建筑学家,林徽因还是个大才女。至于梁林夫妇的感情以及婚姻生活如何,在建筑学方面到底有哪些成就却不甚了解。
听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他们是如此的琴瑟和鸣、伉俪情深,是中国人最理想的眷侣的样子;他们是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奠基者,为调查和保护中国古建筑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们是灵魂上的伴侣,事业上的知己。
1.感情方面
两人都是名门之后,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与林徽因的父亲是一对挚友,两位父亲都是才识超群,志趣相投,在政治和学问上有很多相似的主张。
梁思成与林徽因因双方父亲的安排而相识。
梁思成性格沉稳、幽默;林徽因性格开朗、热情。二人志趣相投、精神契合、性格互补。
而他们的爱情,不是只有甜言蜜语、你侬我侬,而是在共同的人生追求中相互砥砺,在艰难困苦时互相搀扶,不离不弃。他们一辈子,无论富贵,还是贫穷,健康,还是疾病,都没有背弃最初的誓言,始终相濡以沫,无私地爱着对方。
2.事业方面
林徽因留英归来,向梁思成介绍建筑学,两人决定以建筑学为志向。
两人结伴留学美国宾大,梁思成在宾大读建筑系。由于建筑系不招女生,林徽因读的是美术系,同时选修了建筑系的课程,后来还被破格任命为建筑设计课的助教。
他们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了宾大四年的学业,分别以高分获得建筑系和美术系学士学位,后来梁思成又获得宾大建筑系硕士学位。
在双方家长的建议下,他们毕业后并没有立即回国,而是继续深造。梁思成在哈佛大学进修了东方建筑研究,林徽因在耶鲁大学进修了舞台美术设计,这为他们后来回国从事建筑和工艺美术设计打下了基础。
他们回国后第一件事,就是在东北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
在梁思成与林徽因之前,中国的建筑研究领域,缺乏愿意深入荒野大地“用脚做学问”的人,因此,他们成了这方面的开拓者。他们辗转15个省200多个县,一共实地考察测绘了 2738 处古建筑,很多古建筑都是通过他们的考察才被世人所知晓,并从此加以保护。
本书中,还有两处内容令我十分动容。
一处是,作者对于母亲林徽因与徐志摩情感话题的回应。
林徽因跟随父亲在英国留学期间认识了在剑桥大学念书的徐志摩,徐志摩比林徽因大7岁,当时徐志摩已经娶妻生子。这位不满自己婚姻、极富浪漫主义气质的青年,不顾世俗的看法,对林徽因展开了疯狂的追求。不过,林徽因自始至终没有给予对方肯定的回应。书中提到,这可能跟林徽因童年的生活感受有关,因为林徽因的母亲是“在情感上被丈夫遗弃的”,她不愿意见到其他女人因为自己而被遗弃。
另一处是,作者谈到在她眼中,梁思成和林徽因是至亲至爱的慈父慈母。书中写道:
“从小到大,爹爹是我最喜欢亲近的‘老友父亲’,他总是耐心聆听我的感受,很少板起面孔训人。妈妈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导师和最贴心的朋友,她特别喜欢‘对小牛弹琴’,总是兴致勃勃、平等地同我们小孩谈天说趣……他们是一对难以分割的学者伉俪。尽管他们性格迥异,却表现出高度的互补和高度的一致,他们在一起堪称天作之合。”
他们在苦难中执着坚守:
“他们对建筑艺术与文化有着同样执拗的追求和痴迷;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们一次又一次作出共同的选择,成功时分享欢乐,艰难时绝不退缩,带领全家携手共度。当我们的生活变得一贫如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爹爹妈妈好像满不在乎,很少看到他俩愁眉苦脸,常见到他们互相调侃,一副苦中作乐的模样。我觉得爹爹和妈妈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寒士精神;无论生活沦落到怎样的底层困境,他们那股子‘精神头’却始终傲然而立,从不曾消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