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王十二年至二十一年间,司马错、白起、魏冉这一相二将铁三角组合的轮番出击,东并河外,北取河东,南拔宛叶。其中,相邦魏冉独特的外交谋略,是铁三角团队实现良性循环的重要技术条件。
众所周知,战国有一批智计百出的大外交家,创造了许多精妙的外交谋略。其中,苏秦式外交以“合纵”为标签,张仪式外交以“连横”为标签,范雎式外交以“远交近攻”为标签。尽管这种分类方法过于简单粗糙,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三位外交战略家的计策就是这么特点鲜明。而穰侯魏冉缺乏一个足以让人过目不忘的标签,存在感有点弱。
然则,若以实际功效来看,穰侯式外交对秦国的影响不亚于白起的兵略。如果说白起的军事天才有些无师自通的味道,魏冉的外交智慧则是从不断试错中锻炼出来的。
前面提到,秦昭王十二年以前的外交活动既有成功也有失败。
秦昭王二年,楚背齐而合秦,秦迎妇于楚,两国联姻。(成功)
三年,秦楚在黄棘会盟。秦把此前攻占的上庸还给楚,缓和了秦惠文王以来的秦楚矛盾。(成功)
五年,秦与魏韩在临晋会盟,两国再次表示臣服。(成功)
六年,齐韩魏攻楚方城,杀楚将唐眛,秦也加入联军攻楚,还顺手夺取了韩国占领的穰地。(成功)
七年,派泾阳君入齐为质,争取到薛公孟尝君第二年入秦为相,庶长奂攻楚大捷。(成功)
八年,秦以欺诈手段扣留前来会盟的楚怀王,遭到诸侯鄙视。(失败)
这一年,秦还把从楚国手中夺取的新城还给韩国,以图分化诸侯,但韩国最终还是倒向合纵。(失败)
九年,秦昭王免孟尝君相,孟尝君逃回齐国,组织合纵联军攻秦三年,韩魏反水。(失败中的失败)
十年,秦昭王任命赵人楼缓为相,避免了赵国加入合纵。(半成功,因为赵国在三年战争中也没支援秦国,而是去打中山国)
楚怀王趁着秦与诸侯恶斗逃亡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楚怀王欲逃亡魏国,被秦国抓回。秦楚关系更加恶化,齐韩魏等国更加咄咄逼人。(失败)
十一年,齐、韩、魏、赵、宋、中山五国共攻秦,至盐氏而还。秦与韩、魏河北及封陵以和。拆散合纵是成功了,但这是建立在战败割地的基础上。无疑是个大败。楚怀王客死异乡,秦将其归葬于楚。《史记·楚世家》称:“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秦楚绝。”(失败)
总体而言,秦国在此期间腾挪出了不少攻楚的机会,共计斩首两万(一说三万),取楚城二十五。秦昭王六年取韩国的穰,后用作魏冉的封地。先得后丢的有蒲阪、封陵、武遂、襄城、新城,城看起来少,但实际的土地和人口更多。所以,秦国对楚方向的收益,并没能填补中原方向的亏空。再加上由此造成的全面外交孤立,可谓得不偿失。
不过,魏冉在这一阶段也刷出了宝贵的经验值。
三年苦战让他意识到秦国不能同时与三个及以上的国家开打。楚怀王的悲剧让他意识到外交不能一味靠欺诈,打击与拉拢要结合起来用。韩魏的反水让他意识到培养小弟不如直接打残。齐国先连横攻楚而后合纵攻秦的做法,让他意识到邦无定交,要随时注意调整身位。
经过这些波折,秦昭王君臣在战略上变得更为成熟。而白起、司马错等良将在军事上的革新,也为魏冉的外交思路带来了质的变化。
其实,初级版的穰侯式外交已经半只脚踏入正轨。秦昭王前十一年的外交斗争实践有两点值得称道:
第一,不斗首强,避实击虚。
秦齐两国都是踩着老霸主魏国的尸体崛起的。此后两国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从秦惠文王开始,秦齐交锋就互有胜负、旗鼓相当,形成了战国的东西双超。紧随其后的是胡服骑射后的赵国。虽然赵在综合国力上逊于秦齐,但胡服新军的战斗力相当可观。楚、韩、魏等国实力沦为二流。
从长远来看,秦齐迟早要决战,但直接与齐争锋是没有胜算的。所以秦昭王和魏冉千方百计与齐国修好,利用齐来制衡赵,同时将较弱的楚、韩、魏作为进攻目标。孟尝君抓住了秦国惹众怒的机会率领诸侯围攻函谷关。但魏冉并没有因此与齐国撕破脸,反而继续与齐讲和,以便集中兵力攻打较弱的韩魏。这是为了确保胜率,替日后的双超决战打基础。
第二,分化诸侯,孤立对手。
战国七雄关系复杂,朝敌暮友也不是什么怪事。列国为了腾挪出扩张机遇都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
例如,赵国以灭中山为胡服骑射的下一目标,中山国主动抱齐国大腿,于是赵齐关系紧张。为了联合秦燕制齐,赵武灵王在秦昭王元年派楼缓出使秦国。秦国在昭王九年免孟尝君的相,改任楼缓为相,算是投桃报李。此举是想在交好齐国的同时,利用赵国制衡齐。
总体来看,魏冉还是很注意瓦解山东列国的。
例如,秦攻打韩魏之后,又很快退还部分土地,与之结盟。紧接着,秦又驱使韩魏帮自己攻楚。据《史记·六国年表》载,齐韩魏都把秦昭王六年打的垂沙之战记作“与秦击楚”。这是初级版穰侯式外交最成功的案例,孟尝君发动的攻秦联盟简直就是此次行动的翻转镜像。
与合纵联军的三年苦战表明,秦国对列国分化瓦解得还不够,而且过于没节操的手段,反倒让自己陷入孤立。所以,魏冉痛定思痛,对前十一年的外交思路取精去糟。升级版的穰侯式外交,更加刚柔并济、灵活多变。
秦昭王十二年,魏冉用五万石粟米安抚楚国。
十五年,楚国在秦国软硬兼施下“迎妇于秦”,两国重新联姻。
十七年,魏冉借助白起与司马错的军事胜利向韩魏施压,迫使魏献河东四百里,韩献武遂二百里。这一年,赵国派兵联合齐国攻韩,此举引起了秦国的警惕。
十九年,为了拆散赵齐联盟,魏冉亲自出使齐国,代表秦昭王提出与齐湣王互尊为帝的计划,秦为西帝,齐为东帝。《史记正义》与《战国策·齐策》称,秦国是想联合齐国夹击赵国。《战国纵横家书》也称是秦齐组织五国同盟灭赵。秦取赵梗阳,就是发生在这一年。
不过,大纵横家苏秦(《史记》误作苏代)识破了魏冉之计,说服齐湣王去掉了“东帝”的称号。值得一提的是,六年前叛逃到齐国的五大夫吕礼回来了。知为何,当初想诛杀吕礼的魏冉居然不再追究过往。
但苏秦给秦国制造的麻烦还远不止这些。齐湣王放弃“东帝”称号后,苏秦又主动促成齐赵会盟,准备合纵攻秦。
秦昭王二十年,赵国的奉阳君李兑在苏秦的协助下,组织了齐、赵、魏、韩、燕五国合纵攻秦。这一次,魏冉没有让白起与司马错直接迎战,而是主动废除西帝之号,并把此前攻占的温、轵、高平退还给魏国,还归还了从赵国夺取的部分地盘。
《史记·货殖列传》称:“温、轵西贾上党,北贾赵、中山。”可见这两个地方是魏、韩、赵、中山等国(还可以加上周)做贸易的中转站,经济价值与战略意义都非常大。可见秦国这次让步有够大方。不过,上述三城池属于河内郡这个地理单元,并不会对秦河东郡造成直接的威胁。秦军只要扼守住垣和武遂,就能封住诸侯从河内进入河东的通道。而秦国控制了洛阳以西的各个要津,随时能像此前那样猛攻这几座河内重镇。所以,铁三角没必要在这里与来势汹汹的山东五国打消耗战。
魏冉不急于与诸侯交锋的另一个原因是,他看穿了合纵联军同床异梦的本质。
齐国出兵只是想趁机灭宋,魏国也对宋地垂涎已久。齐湣王参与合纵攻秦,其实是想趁此机会牵制秦、赵,不让这两大强国干扰自己灭宋。五国之师各怀鬼胎,在成皋、荥阳一带滞留几个月。齐湣王一面向赵国奉阳君抱怨魏国不合作(魏国确实私底下干扰合纵并进攻宋国),一面悄悄与秦媾和。此外,齐湣王还察觉到了燕国打算趁着齐宋相争时偷袭齐国的意图,又对燕昭王提出抗议。
穰侯式外交讲究一个能屈能伸,不搞硬碰硬,坚决贯彻避敌锋芒击其惰归的方针。魏冉很清楚,只要稍微让一点步,矛盾重重的山东列国很快就会重新交恶。
果然,诸侯联军攻秦数月无功而返。五国合纵攻秦结束没多久,赵国就派将军赵梁攻齐。秦国则派兵魏新垣、曲阳,马上补回了损失。
按照《战国纵横家书》的说法,秦、齐、赵三国之间又进行了一连串复杂的纵横博弈。赵与燕结盟,准备合纵攻齐。齐一方面在相国韩聂的主持下重新与秦连横,另一方面则打算灭宋。秦与宋有盟约,故而秦昭王对齐国的意图非常恼火。就在此时,苏秦出使咸阳,说服秦国君臣袖手旁观。当然,秦国没闲着。魏冉派司马错攻取魏安邑及河内,另一秦将在夏山击败韩军。同年,齐终于灭了宋,出逃的宋王偃死在魏国的温。
后来有策士评价道:秦国默许齐国灭宋,是为了确保攻魏安邑及河内时不被齐军干扰。这是两个超级大国做的利益交换,各取所需,互不阻拦。
可见,穰侯式外交没有固定的标签,主要套路就是在战争与和谈之间不断转换。只要有利于打击本阶段的首要目标,怎么灵活怎么来,态度三周转都不在话下。
平心而论,假如不是魏冉制造了有利的外部形势,白起与司马错两大名将没法心无旁骛地练兵打仗。倘若外交环节出现断层,铁三角就会运转失灵,秦国根本不能长期保持这么高的胜率。通过外交斡旋,秦国重新掌握了主动权,司马错再度率军进攻河内,孤立无援的魏国难以抵挡,只好把已经陷入重重包围的安邑献给秦国。
接下来,秦国将按照与苏秦的密约加入合纵,为表示诚意而带头攻齐。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网友评论
我来个歪说当今的‘战国时代’——
美国对应秦国——相同点有4,1、本土历史文化根基最弱;2、人才全来自他国;3、法治最领先;4、军事科技水平最强大。
西欧对应三晋,
英国对应魏国(最早的老牌强国,法治治国最初的发祥地,后期表现平平)
德国对应赵国(都有过历史性的大改革,强极一时,但衰落也快,秦赵长平一战再无生机,德国二战之后也不再耀眼)
法国对应韩国(法国只有拿破仑时代威风了一把,韩国只有申不害在时才有点强国样,法国一直是个伪强国)
三晋看似同盟,内部又窝里斗从不间断,但一旦遇到强大外敌,三国必然是联合御敌。
俄罗斯对应齐国(齐国被三晋边缘化,俄罗斯被欧洲边缘化。战国有齐国与秦国并称东西双帝,冷战有苏联和美国两强瓜分世界,苏联瓦解后的俄罗斯沦为二流强国,就跟齐泯王被合纵伐齐一样,齐国彻底衰落。)
日本对应燕国(日本曾强大一时,但也只是昙花一现,就如燕昭王时期的燕国一样,借助乐毅的五国伐齐,才跻身强国之流,而后再无光辉。秦燕关系也如美日关系一样,相当微妙。)
天朝对应楚国——相同点有4,1、地大物博,资源富足,战略纵深极佳;2、朝廷虽平庸,地方韧性强,秦灭楚之战损失最为惨痛,全是因为楚国地方豪族的拼死反抗;3、高手总是在民间,人才要么不被重用,要么被迫流亡他国效力。4、变法改革难度最大,各个豪族实力太过强大。
战国的格局是秦、齐、楚、三晋,当今的格局是‘五大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