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362968/054da2317b9d38b8.jpg)
1.20221007
从今天开始,开读本学期的第三本书。自从当了班主任后,读书的境况一日比一日差。国庆假期结束了,翻翻自己之前的读书笔记,甚是汗颜。坚持做一件事不易,既然认定读书这件事是对的,就要排除各种琐事坚持读下去、记下去。否则,怎么好意思开口闭口谈读书?所以,从今天开始,打算天天坚持读书,坚持记录。
买《中国布衣》这本书,本以为是个男作家写平头百姓的,今天打开发现,居然是一个女作家写自己无位无名的父亲的系列散文。当然这个意外并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的喜欢。
今天读完了前言和第一篇。
张曼菱的父亲写的一手好字,是一个银行职员。父亲曾应作者之请给过米寿的季羡林写过一幅字:文不增华,寒不改叶。父亲去世后季老为作者写下了“无名有品,无位有尊”的题字。作者说这两位老者都恪守了中国布衣的节操:恪守本分,自知之明。
父亲说:“我写字就是为了自由。”
父亲为劝勉作者昔时写过一幅字,内容是曹丕之文:
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而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这段文字我是第一次见,写得真是妙。
下面这几句话,也是颇让人受益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8362968/be96b88acefc8369.jpg)
2.20221008
今天读完了《君子之泽》、《放逐长河》。
作者回忆了父亲因人格独立不迁而一再遭遇下放的人生。父亲在盛年被下放直至60岁退休。他有被重用的机遇,但他信“君子不党”所以终身“不仕”。
在席卷中国的各次大潮中,他们的独立姿态已经为后人留下了数不尽的思想。而所谓“创新”,难道不是只有在独立的人格中才会发生的吗?摇旗呐喊的角色能有什么真正的创新呢?
我感激与敬仰父亲的清醒与清白,能于风云变幻、乾坤颠倒之中,做一疾风中的劲草,虽纤细但坚韧。
我父亲是一个保持了自己常态的普通人。这个常态在当代中国就保持了80多年,贯穿他的一生。所以,他又是一个当今中国稀有的元素。
所谓布衣大抵就是他的父亲用气节活出来的人生吧,没有精彩的表演,有的只是坚守了自己的内心,不割裂的活、不虚头巴脑的活。
20221029
断断续续,读了二十几日,读完了张曼菱为回忆父亲张进德而写的《中国布衣》。
如若不是遭逢那个特殊的年代,这个布衣父亲应该功勋卓著。当然,因时代和历史的原因,被埋葬了大好年华和才华的人一直就不少,只是那些岁月更为严重。
这尘世有故事的父亲,很多都是布衣一身却终身不“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