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唐纪47
在打败朱疵的前夕,原来应邀来帮助唐德宗平叛的吐蕃军队,打劫一番后回去了。
唐德宗认为吐蕃军队离开,自己的部将实力不足,非常忧虑,就问陆贽怎么办。
上以李晟、浑瑊兵少,欲倚吐蕃以复京城,闻其去,甚忧之,以问陆贽。
陆贽还是那么英明睿智,继续透过现象看本质,为唐德宗分析其中的利弊。
他认为吐蕃军队的离去不仅不应该焦虑,反而应该感到高兴和欣慰,是一件好事。
贽以为吐蕃贪狡,有害无益,得其引去,实可欣贺。
为什么呢?
1. 原因一,吐蕃军队迁延观望,并不是真想帮助我们,在这里反而让我方将领进退两难。
如果不等吐蕃军队,独立进攻,则担心吐蕃军队反过头来从后面偷袭;
如果等待吐蕃军队一起,合兵一处,又担心吐蕃军队不信守约定,一直等待不来。
吐蕃迁延观望,翻覆多端,深入郊畿,阴受贼使,致令群帅进退忧虞:欲舍之独前,则虑其怀怨乘蹑;欲待之合势,则若其失信稽延。戎若未归,寇终不灭
2. 原因二,吐蕃军队在这里,将帅们总认为陛下对他们不信任,同时也害怕吐蕃军队抢夺功劳。
将帅意陛下不见信任,且患蕃戎之夺其功
3. 原因三,士兵们担心陛下不体恤他们原来的功劳,害怕所有的好处和补给都给了吐蕃军队。
士卒恐陛下不恤旧劳,而畏蕃戎之专其利;
4. 原因三,叛乱的那一伙畏惧吐蕃取得胜利,即使自己不死,也会全部被擒;百姓害怕吐蕃到来,有点钱财,也必然会被他们完全掠去。
贼党惧蕃戎之胜,不死则悉遗人禽;百姓畏蕃戎之来,有财必尽为所掠。
5. 这个导致的后果是什么呢?就是说,顺承皇上教化的人的心意不得不日见懈怠,失陷到敌寇疆境内的人们不肯归附的情势也不得不渐趋坚定。
是以顺于王化者其心不得不怠,陷于寇境者其势不得不坚。
6. 唐德宗接受了他的意见,同时提出要对各部将领的作战方案进行详细规划,并让陆贽进行审阅修订。
上复使谓贽曰:“卿言吐蕃形势甚善,然瑊、晟诸军当议规画,今其进取。朕欲遣使宣慰,卿宜审细条疏以闻。”
7. 陆贽则认为,这样做并不妥当。
为什么呢?
他说,贤明的君主选择将领,委以重任,责以成效,所以能够有所建树。
贤君选将,委任责成,故能有功。
这句话很重要,意思就是作为君主,要做的事情就是选定合适的将领,把责任和任务都给他。剩下的具体怎么打仗,怎么排兵布阵,就应该是将领的事,而不需要君主具体做。
8. 陆贽接着解释具体原因。他说,现在秦中与梁州相距千里,用兵的形势变化多端,远远地为将帅规划,不一定合乎时宜。
况今秦、梁千里,兵势无常,遥为规画,未必合宜
9. 这样远程遥控,后果是很严重的。甚至是必败无疑。
因为:
如果将帅们违反命令,便有失君主的威严;如果将帅们听从命令,却对军中事务有害。或进或退,都有羁绊与阻碍,便难以取得成功。
彼违命则失君威,从命则害军事,进退羁碍,难以成功。
10. 那么,应该怎么做才对呢?
不如给他们见机行事的权力,以超常的奖赏对待他们,将帅们既感激,又喜欢,他们的智慧与勇敢便会得以施展。
不若假以便宜之权,待以殊常之赏,则将帅感悦,智勇得伸。
11. 他接着解释,说
战事在原野上进行,而决定方策却在幽深的宫禁之中;
交战的时机瞬息万变,而制定计谋却在千里以外,
听命令还是不听命令都很两难,无论仗打得好还是坏,结果都是不祥的。
在上会招致对将帅处处掣肘的讥讽,
在下会丧失军队、将帅当死的士气。
“锋镝交于原野而决策于九重之中,机会变于斯须而定计于千里之外,用舍相碍,否臧皆凶。上有掣肘之讥,下无死馁之志。
12. 他认为,这就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道听途说与亲临实际是不同的,凭空计议与据事决断也是有区别的。
传闻与指实不同,悬算与临事有异。
13. 最后,他还从底线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角度继续分析。
假使将帅中有肆意违犯命令的人物,陛下能在这时候以违背诏旨的罪名将他诛杀吗?
很显然,这些将帅都不在身边,没有可能执行。
设使其中或有肆情干命者,陛下能于此时戮其违诏之罪乎?
14. 所以,陆贽在分析到最后,总结道:
由此可见,既然不能实现对违背命令行为的惩罚,遵从命令的行为又不一定合乎时宜,白白浪费空洞的言辞,只能忧劳陛下的思虑,不仅没有好处,损失实在太多。
是则违命者既不果行罚,从命者又未必合宜,徒费空言,只劳睿虑,匪惟无益,其损实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