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父不死、鲁难不已

作者: 正者无悔 | 来源:发表于2022-12-06 09:17 被阅读0次

        成语出处:

        “庆父不死、鲁难不已”,是一个成语。典故最早出自于《左传·闵公元年》。

        《左传·闵公元年》载:庆父是鲁国公子,先后杀死两位国君,齐国大夫仲孙湫说如果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是不会终止的。

        后人就用“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来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国家就不得安宁。是一个贬义词。

          说一下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鲁庄公姬同有三个弟弟:庆父、叔牙和季友,其中,鲁庄公和季友是同母兄弟,而庆父和叔牙是另一母亲所生。这样,兄弟四人就自然而然分为两派。庆父为人十分专横,与叔牙结为私党,一直蓄谋争夺君位。

          鲁庄公三十二年,鲁庄公生了重病,按照传统的“世袭制”,君位应该传给自己的儿子。但因为庄公正夫人哀姜没有生子,既无“嫡嗣”,便从“庶子”中议立。庄公与叔牙、季友商量继承人的问题。叔牙因受了庆父的唆使,主张立庆父为储君;而季友力主立鲁庄公与其宠姬所生的儿子公子般。季友知道庆父一心想当国君,怕叔牙支持庆父叛乱,所以奉鲁庄公之命,送药酒令叔牙自杀了,鲁庄公死后,就拥立公子般做了国君。

          庆父很不满公子般继承君位,便与哀姜密谋暗杀公子般。恰好有个叫荦(luò)的养马人,身强力壮,性情鲁莽,因受过公子般的责罚而怀恨在心,庆父就唆使荦乘丧期刺死了公子般,庆父为了掩人耳目,誓不登上君位,却立了哀姜妹妹叔姜的儿子,年仅八岁的姬开为国君,称鲁闵公。季友听说这事后,知道庆父不会放过自己,就趁乱躲到陈国去了。而庆父得手之后,心中虽然高兴,但为了避杀君篡位之搛,也离开鲁国去了齐国。

          鲁闵公的舅舅是齐国的国君齐桓公。齐桓公当然支持鲁闵公,而且帮助季友回鲁国做了国相。“闵公元年”的冬天,齐桓公派大夫仲孙湫到鲁国访问,探探情况。仲孙湫在鲁国了解到:“庆父的野心还没有死,鲁国的祸害还没完。”所以他回国向齐桓公报告道:“不除去庆父这个祸患,鲁国的灾难就不会停止。”

        为了挽回局面,庆父也回到鲁国,伺机发动政变。没过多久,庆父就伙同哀姜指使一个叫卜齮的人杀了鲁闵公,自立为君。季友没有办法,只得带着公子申逃到邾国(今山东邹县),并发出文告声讨庆父,要求国人杀庆父,立公子申为君。自从鲁庄公死后,鲁国就一直动乱不安,战乱使得许多人无家可归,所以季友的号召发出之后,国人纷纷响应,一起声讨庆父。庆父一看形势不妙,立即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哀姜也逃到邾国。

          这样,公子申回国就当上了国君,即鲁僖公。季友买通莒国押回庆父。庆父自知难逃一死,便在返回途中自杀了。哀姜是齐公室之女,其所作所为已让齐国蒙羞,也被召回并诛杀了。

          成语寓意: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庆父为了争夺王位,先后杀了两位国君,自然不得人心。季友一心扶持新君,获得了老百姓的支持。庆父屡屡兴起内乱,引起国人不满。

        这个成语主寓意:第一,只有内部团结,国家才会强盛,稳定压倒一切。第二,正所谓擒贼先擒王,想要处理好问题,一定要找出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因为事物内部的主要矛盾是决定事物性质和发展的本质因素。只有找到事物的内部主要矛盾并处理好,才能解决好事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庆父不死、鲁难不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eib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