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助的循环中,每个人都是获益者

作者: 享动365 | 来源:发表于2020-04-05 21:17 被阅读0次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

    ——孟子

    1.

    《礼记》:“德者,得也。” 大德者,大得。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希望别人怎样对你,你也要怎样对待别人。

    《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多做好事,福泽绵长。

    中国文化中关于行善一直是很重要的内容,孟子讲恻隐之心。

    讲的是看到邻居家的小孩掉到井里了,你会不自觉地去营救,而不会先想我把小孩救上来后,小孩的父母是否会回报我。

    帮助他人是人类一种自觉的行为,远古时代的祖先如果不学会互帮互助,只靠单打独斗很难生存下来。

    助人助己,是一种爱的循环,是一种能量的传递。

    2.

    话说19世纪末,一名英国贵族少年在乡下玩耍,落到了粪坑里,一位农夫看到了,展开施救得以生还。

    被救少年的父亲带着厚礼登门拜谢,农夫拒绝了,说救人只是出于良心,不是为了得到回报。

    父亲被农夫的高尚品德感动,这时刚好农夫的儿子经过,父亲临机一动,决定资助农夫的儿子到伦敦接受高等教育。

    后来,我们知道农夫的儿子名叫,亚历山大 ·弗莱明,毕业于伦敦圣玛丽医学院。

    多年后,弗莱明发明了青霉素,并获得194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贵族少年也长大了,可惜在二战中患上了肺炎,好在依靠青霉素得以痊愈。

    这名贵族就是大名鼎鼎的丘吉尔,后来成为英国首相。

    农夫无意中一个举动,兜兜转转,种善因终得善果。

    3.

    助人助己,还可以从心理学上得到解释。

    心理学家想知道学校学生做好事与找乐子(感官愉悦),哪一个更容易带来幸福感?

    学生被要求分别去做一件找乐子的事情,和一件好事,然后把这两件事后的感受写成报告交上来。

    很多学生说,这份作业改变了他们对生命的态度,对幸福的理解。

    找乐子,如饮酒、看电影或玩扑克与做好事相比,事后的愉悦感觉不可同日而语。

    找乐子的愉悦感是短暂的、被动的,而做好事的愉悦感自豪感是持久的、主动的。

    当我们自发地去帮助别人时,不禁发现一天的状态可能都很好。

    做好事产生的幸福感,不同于一般的感官愉悦,当你有能力去帮助别人时,你会有价值感和自豪感,她能激发你的积极情绪,从而影响一天的行动。

    在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艾丽丝●伊森进行了一次典型实验:艾丽丝在一个电话亭的投币口偷偷放置了几枚硬币,实验发现,那些打电话时发现这些硬币的人,他们随后帮助身边的人的可能性更大。

    这些打电话的人刚好碰上研究人员预先安排人搬书或捡起掉在地上的纸,他们会主动提供帮助。

    做好事会产生愉悦感,同样人在心情愉悦的时候也更容易去帮助他人。

    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互助的循环中,每个人都是获益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erc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