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来介绍一下,这是我今年最喜欢的书@《运营之光》
上回关于企业大学蹭课的复盘只写了一半,因为我看到了这本书,觉得下半部分不用写了。假期听了王阳明、孟子和销售方面4本书,都是振奋人心的好,但不打算复盘了,因为我看到了这本书。
并不是这本书写得真的有多高端大气上档次,而是做了8年的运营+1年的培训,觉得内容太切中要害了。
目前只看到一半,因为很多内容可能马上要用了,分篇整理一下。
引言:“唯爱与用户不可辜负”
用脱不花的话来说,作者是一个具备运营思维脚手架的人,所以他用了大量的篇幅对运营的定位和价值、与市场和产品的关系做了剖析。但我觉得最有价值的一个结论是:运营要面临的决策和信息极多,要做的事极杂,以至于...往往我们最重要的职责就是要从100件事中去除掉98件不可能成功的事,找出仅有的一两件能成的事来作好他们。读到这里感触很深,管了一大笔预算,做了那么多项目,开了那么多课,到底有多少是不必须的呢?这个问题在看书地过程中翻来覆去问了自己很多遍,发现自己其实,难以直面这个问题。
第一章 运营是什么?
大致分为内容运营、用户运营、活动运营和产品运营。实际上他们是相辅相成的,比如给在线学习平台写个推广软文是内容运营、拉升平台的活用用户数和停留时间是用户运营、做一个在线直播是活动运营、而提升平台某个功能的使用深度就是产品运营。
作者对整个互联网发展历程和与之相辉映的运营演进做了非常精彩的回顾,从门户、BBS的站长到微信群的社群运营--我们现在在线上分班级做的正是最符合趋势的社群运营,只是做得方法不够得当而已。总结出运营的职能:通过多样的手段更好地实现“用户获取&用户付费”以及“已有用户维系”两个目的。
第二章 运营之光
这里正式进入高潮,讲理念和思维,也就是“道”。
1 运营人2个重要的思维:“目标导向意识”和“效率意识”。好比我们年复一年的做工单,如果不考虑我们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和达到目标路径的最优解,是很容易沦为“做单机器”的(以前有同事真这么说过,我特别替之难过)。开课做培训,如果不能回答这课上完到底能够给学员带来什么改变,帮企业创造何种价值,如何用少量的人力投入去实现这个课程目的,培训人就会特别容易陷入“吃力不讨好”的陷阱--初级选手只会被动做事情,或者在方向不明的情况向拍脑袋去行动,但中高级选手们,一定要把事情想清楚,找到目标和更容易有所产出的地方,才会开始投入执行。
2 运营人的核心竞争力:“回报后置”逻辑,“先不论我可能会得到什么回报,让我先来基于我的理解把事情做到极致”。有些事创造用户价值、但不一定立即看得到回报,比如内训师项目、目前在做的核心人才项目;有些事消费用户价值,但很容易带来成交和转化,比如我们零散在开的课程,以及在推的网上课程。我认为“消费用户价值”这个概念是非常扎心的,今年迫于时间压力做的许多项目设计和资源选择,在我看来都是消费用户价值的,是的、大家去上课了、觉得课也还行,但最终并未真正带来价值、或者说给我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可以带来更大的价值。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在跟领导说今年工作做得不好的根本原因--我们离创造价值太远了。
3 精益运营:“找出最核心的不确定要素”和“先以最小成本搭建起来一个真实的应用场景”。例如我们想开一个关于职场软实力的系列课程(比如系列关于公众演讲、谈判、关键对话等沟通实力的、叫“影响者”),做这个项目会面临选什么老师、什么时间地点开课、有多少人报名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在纷乱的问题中,必须定位到关键的问题--到底有多少人会报名?那么是否先放一个预报名通道来小成本测试?
爱上“做局”和穿针引线去“破局”,例如我想做一次线上分享活动,那么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让这个活动对参与方都产生影响力?答案也许是,先敲定三五个大佬,用他们去撬动整个活动的影响力,最后放大活动达成的效果。
4 3个底层方法:1)对新鲜事物的高度敏感,追热点、借势。作者一旦发现有超过3个人在提他没有听过的概念,就一定会抽出30-50分钟时间把这个事儿彻头彻尾搞清楚。2)让自己拥有对用户的洞察。为了研究“学习控”型用户,作者用两个月跑了50场线下课程和沙龙,把自己变成了“学习控”,最终达到了依赖直觉就能判断针对这些用户的课程受欢迎程度的境界。3)学会更具有打动力和说服力的表达。这里解答了我长久以来的一个疑问,沟通过程中到底要一针见血还是娓娓道来?原来,如果你需要短时间获取对方注意,需要先抛结论击中对方,再金字塔式论证;如果你需要说服对方接受自己观点,则需要大量的细节和实施去逐步引申。
5 4个关键思维:1)流程化思维。“先有流程,再有解决方案”,任何问题的解决要回归流程和系统。2)精细化思维。类似项目管理中的WBS。3)杠杆化思维。好的运营应该有层次感,先作好做足某一件事,再以此为杠杆去撬动更多的事情和成果。4)生态化思维。构建一个所有角色在其中互惠互利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比如一个微信群的运营,是有层次和生态的,少量人是核心的内容生产者、大部分是事不关己的内容消费者、也有不可或缺的小丑、警官角色,我们需要让小生态最终成型。如果说前两点我做得还比较到位,最后一点对于我们这种小众服务价值并不大,最大的收获就是第3点--也是我此前没有深思和能力特别不足的地方--如何造局和破局,而不是流水线式地完成一项工作?
就比如在线学习平台,真的要像兄弟公司那样,狂轰滥炸式地博眼球拉用户活跃度和时长吗?书中给了非常好的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