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以开放包容出名,自古作为通商口岸,世界各国人民通过广州认识天朝,各种各样的文化、宗教自然也得以从广州开始扎根,继而向全国开枝散叶。
而中国第一个清真寺:怀圣寺就在广州。
相传唐高祖武德年间(618年~626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派门徒4人来华传教,其中的艾比·宛葛素于唐贞观初年经海上丝绸之路在广州登陆,开始在中国传教。贞观元年(627年),阿布·宛葛素和侨居广州的阿拉伯人捐资修建了这座清真寺,为纪念穆罕默德,故取名“怀圣”。
著名的光塔正在寺内。此塔高36米,纯白色的圆形塔身、笔尖形的塔尖显示了阿拉伯特有的建筑风格。(光塔现在有点倾斜)

1000年前,光塔建设在珠江岸边,当时阿拉伯教徒常在晚上登塔点灯,为阿拉伯船舶指引航向。1000年后的今天,珠江岸线已经南移,光塔所在地早已沧海桑田,指引灯塔的作用不复存在,但作为穆斯林的信仰灯塔则未曾改变。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散步到光塔路,路边林立的清真牛羊肉拉面店,巷口的阿拉伯文字招牌,擦身而过的穆斯林家庭,都明显让人感受到,怀圣寺所在的光塔街区,依然和千年前的“蕃坊”一样,是异域文化的交汇地。

现在,怀圣寺终于开放参观(以前非穆斯林不能进入)。

怀圣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建筑风格以传统岭南风格为基底,又融合伊斯兰教宗教元素。

寺内保留了诸多古迹,这块牌匾,就是慈禧的字。

这座建筑名叫看月楼。整个建筑采用重檐歇山顶,以红砂岩筑墙,四面隔开一个拱券门,南北券门通庭园,东西券门接廊庑,廊庑里镶有历代碑文。


这个被层层斗拱撑起来的,高高的藻井有漂亮的阿拉伯文(可惜读不懂),四边墙上的牌匾是不同时代的书法。



礼拜殿是1935年重建的,在庭院正面,造型为中国宫殿式,是怀圣寺的主体建筑。

礼拜殿内部装修采用了伊斯兰教色彩的阿拉伯文图案和植物花卉砖雕,但总体布局运用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格局。礼拜殿内铺有木地板,可容纳1000多人做礼拜。


礼拜殿的左侧的这个碑亭里,有怀圣寺最古老的碑。但我觉得瓦当下椽子的花纹尤其特别。翘起的角度也特别优雅。



乜贴箱是什么?其实相当于捐款箱,是伊斯兰教的功德箱。

中国传统建筑的红色和伊斯兰教的绿色对比强烈,却也不失和谐。

走出怀圣寺,在光塔路社区里走走,伊斯兰特色与岭南风格混搭的建筑并不少见。

走到怡乐社区的王姓巷,惊喜发现一些漂亮的独栋小洋楼。门口都有刻着精致的门牌。


听说是30年代的建筑。

“米兰阁”——不知是不是当年的大户人家呢?

“翠竹园”。


街上,还有两座广州市历史保护建筑。苏鸣一旧居,但缺乏修缮,略显破旧。


有趣的是,这街上水果摊的老板,非常文艺地抱着吉他在弹奏,不好意思直接拍他,只好远远地偷拍了一下。谁说水果摊老板就不能文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