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说到“一切皆苦”,最后又说到所有的“苦”都是幻觉。其实,再进一步讲,不但所有的苦是个幻觉,“自我”可能就是个幻觉。
一、五蕴皆空
佛陀说“自我”是由五蕴所构成,所谓的五蕴指的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运、识蕴,用现代的语言来解释就是:
色蕴:指的是人的身体;
受蕴:指的是人的基本感情,比如痛苦、高兴、恐惧、担忧;
想蕴:就是指人的基本感知,比如视、嗅、味觉;
行运:指的是我们的精神状态,包括思想、我们做事的习惯和倾向性;
识蕴:指的是人的意识。
在自我发展心理学里,提到了“拥有”的概念。说是没有人能够拥有一个人,别说拥有别人了,我们连自己都不算拥有。所谓的拥有,只是人际关系中的最大的幻觉。所有的关系,都是各自旅程中的相遇。这种相遇又长又短,最终还是会分开,各走各的路。
拥有其实就是一种支配的状态,你可以随时支配它,改变它。
关于这个心理学现象,佛陀老人家很早之前就研究过,有次他问一个僧人,你的身体是你的吗?
僧人说,身体是我的一部分。
佛陀说,如果一个东西是你的,那你就应该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改变它,比如,如果你长得不好看,你能让自己马上变得好看吗?
僧人说,不能。
佛陀说,身体既然不受你的控制,那就不是你的一部分。
同理,其它四蕴也依然不是你的一部分,也就还说,构成人体的五蕴全部不属于自我,那自我就是空,也可以说不存在。
二、两点感受
1.我们常常说要做自己,要做更好的自己,可前提是我们先要找到自己,但按着佛陀说“自我”根本不存在,那我们要怎么做自己呢?
我们俗世里的“自己”,指的是不完美的自己,做自己就是说,先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力争上游。
在看完《被讨厌的勇气》后,我领悟到,所谓的做更好的自己就是先接纳自己,然后在做到“他这信赖”和“他者贡献”。
2.关于自我,还有句话说“明心见性”,发现自己的真心,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这是禅宗悟道的境界,一般人很难体会得到,我也没体验还没过。
三、思
其实,在我最开始听说“五蕴”的时候,并没有去想佛经有多大的奥妙,而是联想到,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框架,在佛坨那个年代就已经形成了,后人只是在此基础之上,开枝散叶。
拿写作来说,就可以按着“五蕴”的思路来描述一件事。
色,就是把这件事情真实的描述下来;
受,这件事给自己带来了哪些感情上的变化,是喜悦?还是痛苦?可以详细的描述一下;
想,这件事触发了你哪些感知上的变化?比如视觉、听觉、嗅觉等;
行,这件事触发了你哪些思想上的变化,以及行为上的改变?
识,最后,在意识层面上,对于这件事再做进一步的阐述。
我现在写的“见感思行”之于“五蕴”,就有点枝叶与树根的关系。
如果你去参加美食节目,让你评价一道菜,也可也是可以透过“五蕴”的套路来评价,原理一样。
总结一下
1.佛曰:五蕴皆空
2.当我们谈论“自我”时候,一定要意识到,我们的身体里并非只有一个自我,从关系的视角来看,不同的关系就构成了不同的自我
3.“五蕴”是我们认知世界的大框架,在很多后人的理论里都能看到这个框架的影子
写到最后有个困惑,究竟是佛学像心理学?还是心理学从佛学分出来?亦或是大道最终殊途同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