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被一句话拿住了:
与积极压力思维伴随更紧密的是:正念及忍受不确定性的能力。
01 正念——活在当下
正念,可以让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当下,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你会觉得它们被放大了,属性更真切了,体会更明显了。
忘记在哪本书中提到,这就像吃一粒葡萄干,轻轻的拿在手中,捏一捏,放在嘴里,用舌头反复轻触,轻咬,感受葡萄干给你带来的触觉,然后咀嚼,同时体会。
谁会这样吃葡萄干?我们都一次吃几粒,直接咬,好嘛?感受一样嘛?显然不一样。测试结果是,大多数人说从来没吃过这么甜的葡萄干。
真是葡萄干甜嘛?更可能的,是你关注了此刻的感受,认真的享受了当下,这种体验被放大,被重视,你就会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感官体验。
能够将无聊的事情做的有意义,才是真正过着有意义的生活。
你现在尝试感受脚底触摸地面,深深的延伸到地下深处,只是静静地感受当下,心的力量全都涌向脚下,会不会有种踏实感?这种感觉以前没有真切关注过,是太匆忙?还是太脱离?我们总是匆匆略过身边的风景,竟没发现,错过的不仅是风景,更是内心需要的那份宁静。
02 忍受不确定性的能力
什么是不确定性?一般的不确定性,比较容易忽略,比如明天发生什么事,它不会对你造成多大的影响。假如明天,你可能被分手,可能职位晋升,可能千人演讲,那今晚就是考验你忍受不确定性能力的时候了。
不确定性体现在对未来的预期,我们会给它一个结果的评判。这个评判积极与否,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不确定性的接受。为什么人们常常接受不了这种不确定性?背后的动因实际上是担心别人的负性评价。
你会不会出现这样种行为?当你很在乎的一件事情即将发生,你会向身边比较亲近的人,比如家人,反复确认一件事,用各种方式只是想获得一个安慰剂一样的结果。
当对不确定的焦虑变得非常强烈时,就会出现反复的“寻求确定的行为”。
我会有这种行为,自己可能意识不到,别人会提醒我:你不要反复问了,我给你的结果也不是真正的结果。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压力产生的焦虑的一种外在表现——我不想忍受这种不确定性。
于是,我们会宁愿在答案揭晓前,提前选择一个坏的结果。比如,因为担心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而拒绝好的机会;因为担心自己无法好好恋爱,而拒绝一段关系;因为担心自己不能在演讲比赛中好好表现,而不去参加;因为担心在群里没人回应,写了一堆文字又默默删除掉……哦,不会全中过吧。
无论你采取何种回避行为,实际上都是在剥夺自己做选择的机会。怎么做呢?
1.把预期变成计划,把评判变成描述
预期本身就有指向性和主观性,与其带着有色眼镜去猜测,莫不如把可能性都罗列出来,做个详实的计划去应对各种可能。
评判更多的可能是负性的,即使正面的,也容易影响人们关注当下,转而沾沾自喜。
《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提到,人的大脑里有两个自我:自我1和自我2。自我1负责指挥,控制,自我2负责接受指令去执行。自我1若总是带有主观评判,自我2就很难关注当下的事。
可以将评判变成描述,描述客观的事实,更能让自我2认清现状,将关注点集中在事情本身,而非价值判断。
2.停留在焦虑中,观察自己的感觉
焦虑是一种很难承受的情绪,所以人们会不假思索地做出种种行为来从中逃开。但只有当焦虑发生时,你愿意去观察和分析自己的焦虑背后是什么,才有可能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
3.聚焦在你可以控制的东西上
《生活的哲学》中提到,斯多葛学派认为很多事情是不可控的,只有人的意念是可控的。追寻两个原则:自己控制不了的事情,不要去纠结;自己能控制的事情,尽力做好。
03 相承
实际上,正念与不确定性,这两点恰恰是相承的。只有关注当下,感受每一刻,才不会纠结于未来。
这并不是享乐主义,正念是认真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其实就是在创造未来,正念的当下是明天的过去,是每一个明天的积累,这个积累会将可控的不确定性降低,会提高我们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
未来的不确定性恰恰是生活,是命运的精彩之处。假如一切都变得可知可控,生活也将了然无趣。带着正念去生活吧,这样才会感受到生活本来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