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生曾经向我描绘过她理想中的未来生活图景。她说:“等我毕业了,我就要回老家开一家店,花店或者是咖啡店,书店也可以。我会遇到命中注定的他,然后我们结婚生子,我操持家务他赚钱养家,孩子茁壮成长。生活平安喜乐。”
我很诧异。“为何要回老家?你读了这么多年书就是为了回去开花店?”
“小县城多好呀,比留在大城市压力小得多,我就不用太辛苦了。再说,读大学无非是为了能够找个好工作。开花店就很好,闲适有趣还能赚钱,我有很多空闲时间可以用来看书、学画画、练瑜伽、旅游,我可以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多好!”
我还是忍不住打击她:“花店也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清闲,你要学习如何照料花卉、如何紧跟市场需求、如何打广告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哎呀,你不懂啦!”姑娘撇撇嘴,“这是文艺青年对‘修篱种菊’境界的念想,我们是在摒弃现实的丑恶、追求心灵的纯净。”
我笑了笑,难以将对话进行下去。她在未来发展可能性中选择了一条较为轻松的道路并人为美化,以为未来定是花香满径;她认为这份清闲的工作能给自己腾出许多充电学习的时间,所以她能够在未来生活中继续完善自己。然而在我看来,这些都不能成为“开花店”的理由。“生活艰难”本是不言而喻的道理,过于浪漫的想象迟早会在现实面前撞得粉碎。大四课程很少,同学要么准备考研要么实习,生活忙得像陀螺,而她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看剧上,立志要把印上“朕已阅”的大旗插遍美剧英剧韩剧日剧国剧领地。现在有大把时间她都不去画画、练瑜伽、看书,我要怎么相信从事忙碌花店工作的她确实能如她所说的“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生活态度因人而异,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就会导向辛苦奋斗的生活方式,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则安于安稳简单的幸福。我并不反对“知足常乐”的生活方式,因为确实有人是如此容易满足且幸福地生活着,在他看来,宫殿上的珍馐美馔还不如茅草屋里一碗简单鲜美的鲫鱼汤。我反对的是,那些文艺青年们所谓的“甘于平淡”的言论,所谓的在喧嚣逼仄的生活中选择一种宁静致远的心灵解脱的追求。
近年来,大量的“文艺青年文化”被不断建构,类似旅行,去大理去周庄去丽江,仿佛只有把心灵安置到这些“文艺景点”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呼吸;类似开店,开书店开咖啡店开旅店,既是自己闲适生活的保障,又是群体文化的体现;类似白衬衫木吉他帆布鞋和“淡薄名利只求内心纯净”的思想,这些都是文艺青年的“标配”。
在这种文化的浸染下,有多少人打着“文艺青年”的旗号过着一种低沉消极的生活?不愿奋斗、不思进取,却美其名曰“文艺青年们不屑做这些,我们追求的是自由,是无拘无束,是甘于平淡,是不愿与名利场为伍。”这些言论只有在物质生活得到保障时才能站得住脚,当生活窘迫时,文艺的标签早已不知被丢到哪儿去。旅行只是一时的出逃,绕了一圈,一切终将回到原点。生活还是要继续,房租水电费工作压力都在等着你。再说开店,无数“小清新、小文艺”的咖啡店花店书店在现实竞争面前溃不成军。美好的是想象,残酷的是现实。
我曾经深爱着于丹,她的《趣品人生》是陪伴我走过高三的一剂良药。当我在和张若虚探讨《春江花月夜》的艺术手法、当我在双曲线前咬笔沉思、当我在抄写一大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时,高速运转的大脑有时会突然卡顿,紧接着,那些对高考的恐惧、无力感等负面情绪见缝插针地占据这些短暂的空隙,像海洋一样瞬间把我吞没。而此时的我就是一尾搁浅的鱼,张大着嘴巴渴求甘霖,那些闲适的文字是我的救赎。
于丹烹茶、煮酒、抚琴、游山玩水,她说:“宁静有时也是一种生产力。一个人能够平心静气,就能够获得一种智慧的能量,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效率。”我在忙碌的高三看到这些清泉一样甘甜的文字时,好似在幽暗的深渊里抬头看到头顶的一束阳光。原来,人应该要这样活着。我那被学业压垮的生活根本不应称为生活,而只是麻木的劳役。久被束缚的心终于找到了突破口,我开始放慢脚步,去寻求心灵的安栖之所。
我会在周五晚自己一个人吃面,磨磨蹭蹭地花两小时的时间吃一碗紫菜鸡蛋面,时光迟缓,没有压力也没有烦躁;周六日我会回家,在午睡之后和奶奶看一出戏剧,咿咿呀呀水袖翻飞;我会在晚自修时摊开崭新的日记本,看着一个一个饱蘸深情的字从笔尖跳到纸上,无比满足……我还找到了当时写下的一段话:“要做一个如水的女子。不喧嚣、不吵闹,安安静静就好。难过时背过身小声啜泣,开心时仰脸微笑,露出洁白的牙齿。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不必亟亟追寻,不必日日奔波。与其把时间花费在无谓的找寻上,还不如找个有光的午后,静静地看书,手边是浮着几片茶叶的绿茶玻璃水杯。“
现在看来,这些文字无疑是可笑的。文艺青年、如水女子与兵荒马乱的高三无法和谐共处。当我在伤春悲秋寻求心灵安宁的时候,同桌已经做完了一本“五三”;我在日记本上写下“时光总是把人抛”时,她在试卷上奋笔疾书;我需要一晚上的独坐沉思来冲淡考后的焦灼,而她上交试卷后回到座位就拿出课本开始校对……
结局可想而知,我的成绩突然滑下了好几十个名次。假如我是那种得过且过的人,这个结果或许对我没有杀伤力。遗憾的是,我并不是。我的功利心比“如水女子”重得多,我想要考上好学校,找到好工作,有较为充裕的物质基础,能随心所欲地旅游而不必担心钱包,我想去看更大的世界。渴望与行动不在同一频率上导致了我的痛苦,想要在现实中得到更好的,我就必须去奋斗、去争取,而不可能做一个袖手旁观的文艺青年。
奋斗进取的道路上自然是诱惑重重、荆棘遍布,它比懈怠之路要难走得多。选择了懈怠之路,就不要羡慕别人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观赏北极光;选择了奋斗之路,就不要抱怨遍体鳞伤一点都不文艺清新幸福。在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的今天,人的欲望被无限地激发出来。大多数人追求的不再只是“温饱”,而是要追求更高层次的物质满足、更丰盈的精神文化选择。这本身就是社会发展论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相信“明天会比今天好”只是一句空话,要实现两者之间的跨越只能靠一代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
于丹在《趣品人生》中说:“安静下来,在中国人本来的生命规律中去发现悠然的欢喜,对今天这个时代而言,也许不只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说它是雪中送炭也不为过。“这句话本无错。人无法绷得太紧,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需要悠然清欢的调剂,需要在工作之外体会亲情、爱情、友情、自由、思想这些弥足珍贵的东西。但这种一味强调“且停亭中且停停”的言论很容易导向“懈怠懒惰”的生活方式,很多人停下来就不想走了。我们所喜爱做的那些无用之事,如烹茶、煮酒、挥毫赋诗,因为没有生活压力而倍感轻松,倘若要在它与“鸭梨巨大”的工作中做选择,我们生而有的惰性自然会倾向于轻松简单的一方。当你不想在“无用之事”上花费过多的心思却又对它倾注大量时间时,受影响的必然是你应该做的那些“有用之事”与你本想要的人生。
迪兰·托马斯有这么一首诗,我撷取前两句:“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夜。即使日暮时分,老人也要燃烧和咆哮。”老年人尚需燃烧,青年人怎能不去奔跑。生活是过程而不是目的,忙碌与闲适相互交融,忙碌至死是愚蠢,过分闲适是在浪费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