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麦大人
07
做了新郎官后的白居易,职务上也升迁为左拾遗,从八品。
杜甫当年就是左拾遗,这是专门给皇帝提意见的谏官。小白一上任,他就表现出高度的职业精神。
本着有阙必规,有违必谏的原则。朝廷得失无不察,天下利病无不言!
为报答陛下的知遇之恩,他频频上书,对各种社会沉珂左右开弓,毫不留情地猛烈抨击,杀伤力达到十万点。
这期间,他笔耕不辍,写下了大量的讽喻诗,效果显著。
《观刈麦》: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轻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他大声疾呼,诗歌是为君、为臣、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这就是“新乐府派”的口号——“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这些饱蘸同情的诗作,字字泣血。一边是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作风,一边是老百姓饱受疾苦的世间万象。
这下不仅权贵们勃然变色,皇帝老二也气得咬牙切齿:
白居易你这小子,是朕提拔了你,现在竟然对朕如此无礼,就不要怪我手下无情。
作为谏官,天下并没有几人有魏征那样的好运,能够遇上千古名君李世民。魏征可以随便提意见,唐太宗不仅不生气,反而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白居易如此作为,按照剧情套路已是大祸不远了,但半途而废,也不是他的性格。
08
白母在忙完儿子的终身大事后,了无牵挂地去了,白居易回家守孝三年。
期满后,他回京升迁为太子左赞善大夫,正五品。虽然升了职,老白却不高兴,这是个没啥实权的闲职。明升暗降,钱多事少离家近,按理说这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好事。
但老白却不这么想:
我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职场精英,拿这个糊弄我,可没这么容易。不过我也不稀罕,大爷想做事,没有人能拦得住。
次年夏天,朝廷发生了一件惊天大案。主张武力平藩的铁血宰相武元衡在上朝路上遇刺身亡,身首异处。堂堂一国宰相被刺客暗杀,举朝震惊。
当众人还处在惶恐之际,我们的白大人不顾个人安危,第一个站出来说,要极力缉拿凶手,以雪国耻。
前面提到,这时老白已成了不少人的肉中刺、眼中钉。因此他不说还好,一闹腾就彻底激怒了朝中权贵。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于是政敌们就造谣说,白母是看花坠井而亡,而白居易居然在母丧期间写过赏花诗和新井诗,如此不遵孝道,简直大逆不道!
在那个以忠孝治国的社会,对老不孝就是对君不忠。被扣上这顶屎盆子,任你口吐莲花也只能百口莫辩,白居易就此被贬为江州司马。
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除是非心。
遭此一役,老白性情大变,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也是他诗歌风格的分水岭。
此后,白居易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的生活。他似乎看开了,也看淡了,诗风由讽喻诗转向闲适诗。
09
江州即现在九江,这里地处长江中下游,北对浔阳江,东邻鄱阳湖,南靠庐山,这可是个上好的风水宝地。
就在来的途中,老白夫妇不期而遇湘灵父女,这一年他44岁,她40岁。两人不禁抱头痛哭。
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
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
湘灵至今未嫁,按理说老妈不在,白居易完全可以把湘灵纳为小妾,但他只字未提这事,让人费解。
一切都是天意弄人,天意弄人!既来之,则安之,他来到这个风景优美的对方,心境渐渐变得好起来。
这年初夏,老白邀请十多个朋友一起游览庐山的大林寺,有感于匡庐第一美景,赋诗一首《大林寺桃花》,以作纪念。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人生往往就是这样,没有解不开的结,当你换一种心境对待时,一切都将豁然开朗。
在这里,空闲之余老白就拉上一帮狐朋狗友泛舟鄱阳湖,或攀登庐山,或漫步浔阳江畔,过得快意逍遥。
而他的文学最高成就奖,也是在这里完成的,说起来还要感谢那些排挤他的小人们。
第二年秋天,某个深夜,老白来到浔阳江头送客,瑟瑟秋风中芦苇丛在不停摇曳。暗自伤神时,远处传来一阵美妙的琵琶声,原来是熟悉的京都乐曲,熟通音律的老白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循声而去。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和琵琶女一阵诉说,讲起昔日往事,而今漂泊不定,前途一片茫然。老白不由得想起自己的遭遇,离开京师已经两年,虽然想得开,但这毕竟是降职,心中无限感伤…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他们虽身世不同,但命运却极为相似,流落在这异乡之地,飘零之情油然而生。
《琵琶行》一出,和之前的《长恨歌》堪称大唐乐府诗的双子星座,放眼神州大地,也当天下独步,唯有白乐天一人而已。
这样的神作,一首即可名垂青史,而老白却独中两元,自此奠定了大唐第一自媒体地位,无人能撼动。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