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创社心创社每天写1000字
为什么大部分人明知道批评是为了让人更好的发展,可还是觉得难以接受

为什么大部分人明知道批评是为了让人更好的发展,可还是觉得难以接受

作者: 心创社 | 来源:发表于2016-09-12 10:47 被阅读281次

    我我我

    才没有犯错

    [人们在批评的筛子里寻找一切奥秘。]

    ——史文朋

    前言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面对来自家人、朋友,还是老师、同事、上司的批评,对于我们来说,这些抛过来的批评就意味着一种挫折。

    而当这种批评式的挫折出现时,我们通常只会有两种方式去应对,接受或者不接受。在我们普遍的观念里,接受批评的往往被看作是向上的,心理承受力好的,而不接受批评总会留给别人不进取的、玻璃心的印象。

    但事实是不是真的如此绝对,是不是接受批评的自己心理承受力一定就好,不接受批评的自己心理承受力就一定不好?

    - 01 -

    -What过程-

    应对批评是一个过程

    Kurita Keiko

    当你受到批评时,你的第一念头是什么?

    有一部分的人会下意识的做出反应:1、骂我的都是傻逼;2、都是我的错,骂的对!这是一些性子纯真的人才会有的下意识反应。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面对批评其实还是会有一个思考过程。这个过程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被批评了,我该怎么办?

    其实当我们在思考如何去应对这种批评式挫折时候,心里的心理承受力机制就已经启动。人们常说的不接受别人批评这种行为是不好的,其实说的就是这个人的心理承受力比较差。

    因为一般来说,我们会将心理承受力看作一种带着明显结果的能力或品质,非强则弱,非成则败。比如,在遭受电信诈骗案这样的挫折后就选择轻生的,很多人就会敲定这个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太弱,并由此贴上“无能且失败”的标签。

    但这样会忽略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所以,一些学者更支持将心理承受力看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他们认为,心理承受力是一个对重大生活逆境积极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一系列的能力和特征通过动态交互作用使得其在遭受重大压力事件时能成功对待并迅速恢复(冯苏红&李洪玉,2011)。

    比如,遭诈骗的人有怎样的能力或素质以及外界有怎样的舆论或举动,这些种种因素都是影响承受力的。

    所以,虽然只是应对面前的一个批评,也不能简单地将它看作是“能不能接受”、“接受得好不好”这样的问题,而应该更客观地将它看作是“如何接受”的问题,这样就避免了过于武断地去批判一个人的行为,因为在适应逆境的过程中既有外界影响因素,也有内部影响因素。

    - 02 -

    -Why-

    接受批评为何这么难

    Kurita Keiko

    当我们探进心理承受力的机制里头,你会发现,就我们内部因素来看,调动一系列的能力去应对逆境并尝试适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接受挫折或批评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为形成自卑感

    首先,受挫遭批评,我们会觉得这是一种无能。阿德勒则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要受“权力意志“的支配,要求高人一等。如果这种驱力受到挫伤,就会形成自卑感,自卑感如果得不到补偿,则会产生反社会行为或精神病。(冯苏红&李洪玉,2011)

    所以,当我们受到来自外界的批评时,即驱动力受到了挫伤,就会产生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如果内里调动不起更高人一等的能力来消除这种自卑感的话,我们就会对这个批评不予接受或者做出反抗

    也就是说,我们难以接受批评,是因为我们内心都或多或少地隐藏了一种自卑感。其实,每个人都有不足也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没有谁可以强悍到什么都能应付。

    焦虑的心理防卫机制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学派的挫折理论中指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以心理性欲(即力比多)为动力的,如果心理性欲受到压抑或阻碍,即为挫折。挫折会使人格结构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间失去平衡而引发焦虑,焦虑反过来又使得各种心理防卫机制发生作用。(冯苏红&李洪玉,2011)

    所以,当受到来自外界的批评时,我们内在预设的所能承受的压力与实际需要承受的压力处于不平衡的状态,这个时候就会引发对无法及时处理这些批评的焦虑情绪,继而产生了一种防卫,也就是反抗,即不接受批评,逃避眼前所遭遇的挫折。

    总的来说,批评之所以不好接受,是因为它给予我们的冲击力太强,以至于我们无法在短时间内对它进行制服。

    - 03 -

    -Why不难-

    如何将批评转化为动力

    Kurita Keiko

    无论是从阿德勒提到的自卑感,还是从弗洛伊德提到的心理防卫机制,对于批评的不接受都像是在反抗,在现实中,是一种不值得推崇的行为。

    但实际上,这种反抗并不全是消极的,很多时候,这种反抗不接受只是短暂的,这只是我们对批评作出的短期应激反应。

    对于阿德勒提到的自卑感,他认为个体对自卑感的对抗叫做补偿作用。而这种补偿作用是推动一个人去追求优越目标的基本动力(冯苏红&李洪玉,2011),只是过渡的补偿作用才会产生消极作用。

    对此过程弗洛伊德也做出了解释,面对挫折时启动的心理防御机制,一定程度上能使人遭受挫折后的内心冲突得到缓和(冯苏红&李洪玉,2011),只是过分使用防卫机制才会反过来造成大的损害。

    也就是说,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有不足的时候,这种自卑感是可以成为我们弥补不足的动力的。

    实际上,我们很多人都是因为看到自己的不足才努力提高自己的,一个自满的人是没有进步空间的。因为这样适度的自卑感是有助于我们进步的,“批评你,是为你好”这话也是不假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还是愿意接受批评的。

    而我所说的不接受批评,是指不接受过重的批评。外界的心理刺激量达到过大的程度,会对心理承受力产生相应程度的影响,过重的批评会让我们产生较大的自卑感,这个时候,补偿作用就会因自卑感过重而无法发挥效用。

    Kurita Keiko

    比如说,如果你的上司或者你的老师在某次事情上对于你的批评过于直接甚至怀有恶意,你的自卑感就会加重,重到你已经失去信心和力量去为自己的“被认为的不足”做出改进的努力,等于是被批评压垮了。

    所以,根据这样的经验,有时候我们在接受批评时是会有意或无意地进行筛选的。这其实就是我们的心理防御机制在发挥作用。遭受突然抛过来的批评时,适当的防御使发生在我们内心的冲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比如我,主编批我的文章时,他曾经批我的文章没有逻辑。对于这样如此直接的批评,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挡,但我并不是盲目地什么都不听,我只是不会完全接受“我没有逻辑”这事,我选择接受的是“我只是这篇文章写得没有逻辑,而且我不承认我没逻辑,我只是不够专注”。

    在我默念出这些话的时候,我其实已经在表明:虽然我现在做不到,但是我知道我能做到。

    按照这个谋求进步的初心,在面对批评时,不承认错误也就成了值得容忍的事了。当别人批我们什么问题时,我们的否认或反抗其实只是对于强势批评的即时反应,但是我们心底大多情况下都已经承认了自己的问题,只是希望私底下慢慢改进。其实接受批评没有那么难,我们只是想给自己留点进步空间。

    - 04 -

    -How受压力-

    留点空间可增强受压力

    Kurita Keiko

    其实,这样为自己留点空间,在短期来看,不仅可以在某事上获得更大的进步,在长期来看,它还在无形中增强了心理承受力。

    除了研究结果,生活经验也都表明,心理承受力具有很大的后天可塑性,是可变化的可以锻炼的。在一些学者的研究中,为了增强心理承受力,还有针对不同群体提出了具体培养措施的。

    而心理承受力的强化训练关键就在于不断地扩大心理受压面。在一帆风顺没有冲击力的人生,心理承受力是强不起来的,但是,一个劲地猛受冲击也是会被压垮的,所以学会留点空间给自己,是很有必要的。而所留的空间,其实就是逐渐被扩大的心里受压面。

    这么一说似乎为自己不受批甚至是说谎找到了借口,不过希望在做出这样的举动时,保住自己谋求进步的初心,对得起自己内心才是最重要的。

    - 05 -

    - End感谢您的阅读-

    »Reference

    冯苏红, & 李洪玉. (2011). 工作压力源与工作投入:心理承受力的调节作用.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

    阿超. (2002). 浅谈心理承受力. 心理与健康(1).

    翟学伟. (2000). 社会心理承受力与社会价值选择——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社会学研究(2).

    张大均. (1997). 关于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12-18.

    [文丨Olivia]

    -编辑丨樺璃、红猫、LLL、涵叔-

    本文由互撩原创出品转载请授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大部分人明知道批评是为了让人更好的发展,可还是觉得难以接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gdpe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