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在一片兵荒马乱中,终于趁儿子参加同学聚会之际,抽了点儿空,继续《天下一人宋徽宗》阅读之旅。
或许是这段时间耽于家务,在读完第二章“登基”时,感觉云里雾里。又读了一遍,感觉好些了,但还是不求甚解。又从网上找了些资料,配合阅读,这才有了点读后感的思路。
自我反思,究其原因还是对历史了解得少,这样直接读外国人写的宋朝历史,就有些食而不化。
读了这一章节,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中立”角度。
在我有限的历史知识里,对蔡京是有印象的,他是个“奸臣”。从《水浒传》里,我知道,国将不存,皆是毁于蔡京、高俅等人之手;动荡的朝代中,四处可见贼人的身影,而蔡京,被称为“六贼之首”,他为政期间,做了很多让百姓咬牙切齿的事情。
但在伊沛霞的笔下,这一章里没有一个“奸臣”或类似意思的词。除了蔡京,对其他人,如向太后、曾布,也是这样,看不出作者的“爱憎”,她只是根据一些历史资料来展开讲述。
这也是我“看不懂”的外因之一,在读历史时,我习惯于“人云亦云”,这样让我有着自己的判断和思考地去读,我有小小的不习惯。
尽管如此,在三遍的阅读里,我还是读出了兴趣。好的书籍就应如此,让你有探究的空间,有自我判断和思考的余地。
以向太后为例。
哲宗驾崩后,扶持端王赵佶登上皇位的,是哲宗的嫡母、神宗的遗孀——向太后。那么向太后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从书中似乎看不出来什么,只是有一段话引起了我的兴趣:
曾布在政治日记中详细记录了与向太后的对话。这些对话大部分是关于宫中事务,而不是朝廷的政策。二月初二,太后谈到了哲宗驾崩前的最后几天和治疗情况。同一天,她还抱怨说自己的阅读能力不足以处理政府文件。她说自己一直不认识“瞎”这个字,直到在一份边疆奏疏的一个名字中看到才认得。
“瞎”这个字向太后竟然不认识,我的好奇心骤起,但书中并没有因此进一步的阐述,我只好借助网络,网上对此论述很少,在一篇论文里,说向太后“不贪恋权势,但过问政事”,其中提到过这个例子,文中认为这是向太后在自嘲,是“谦挹”。但网上也有一种对此截然不同的看法,说向太后“善于造假”。
就这么举一反三地去阅读,便体会到了读史的乐趣。
尽管很少对人物直接地评价,但作者在这一章的最后还是进行了总结:
徽宗在登基后的第一年都取得了哪些成就呢?首先,通过请向太后垂帘,徽宗避免了对他继承皇位的主要抵制。皇太妃朱氏的儿子似对选择徽宗继位很不高兴,但他的不满并未发展为一场危机。另一个成就是迅速赢得了主要保守派的支持。徽宗召许多保守派回京,并不仅仅是表示一种姿态,而是真诚地认为他们在朝廷任职是件好事……
在即位第一年中,与徽宗取得成就同样重要的是他所学到的东西。从十七岁到十八岁之间,徽宗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皇帝必须做的两件事上:履行重要仪式和甄选高级官员。徽宗承认大臣们有很多东西可以教他,他仔细聆听他们说的话,试图掌握身处政府最高位必须面对的复杂的人际关系。他将曾布视为心意相通老师,一个愿意对他直言相告并解释许多宫廷习俗背后政治意涵人。徽宗在第二年执政时,要比第一年聪明得多,也更了解政府真正的运转方式。
登上皇位时才十八岁,而且比较有主见,且一直在学习如何当好皇上,可见此时的宋徽宗还是个“好学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