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些人或一些事被深埋在心底,哪怕不经常提起,也不会被记忆遗弃,时间使我承载了大量的记忆,很多过去的记忆被挤挨到了模糊不清的角落,而我与那些书的结缘在历经三十多年的岁月冲洗之后却依然清晰如昨,历久弥新。
我出生于七十年代,那时的精神世界非常贫瘠,除了几本教科书之外,极少有书、玩具之类的,孩子们放学后不是疯玩,或是无所事事地出神发楞。我最喜欢语文课本里的课文,刚发到手的语文书就被迫不及待地读了个遍,可这根本就不过瘾。
有一年署假去外婆家小住,表姐家就住在外婆的隔壁,我去找表姐玩时,看到她家的楼梯抬阶上放满了各类杂志,有《故事会》、《读者》、《婚姻与家庭》、《知音》、《三海经》等。
原来我舅妈是个书迷,她会经常买各期的杂志,那时家里没有书架,书就放得到处都是,看到哪里放在哪里,椅子上、沙发上、餐桌上随处可见。
我像一个赶路人无意中闯进了一座宝藏,那心情无异于得到宝贝一样欣喜若狂。那一本本杂志绽放着诱人的光芒,深深地吸引着我的目光。
我便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我特别贪心,恨不得一口气将这些书全部读完。
《知音》里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常常看得我涕泪交零,或感动,或悲伤,或唏嘘。我就像被钉在椅子上,一坐就是半天,等外婆来叫我吃饭才恋恋不舍地放下书,匆匆扒完几口饭,就急不可待地又捧起书啃了起来。
那段时间是我最充实,最快乐的时光,我多么希望能一直待下去,可临近开学,我不得不返回。
从此渴盼放署假的心情就在我心里滋长,从学校绵延至表姐家,从开学时漫延到放假,葱笼苍翠。去表姐家成了我最向往的事。
有次母亲去上海办事,远房亲戚打包了一些旧物送给我们,其中有一包衣服和几本书。
衣服虽是她们穿过的,但远比我们新买的还要好看,我跟妹妹将衣服一件件拎出来,在胸前比着试穿着,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一直翻到包的底部,竟翻出来五本书,一本《西湖民间故事》,一本《天方夜谭》,二本《知音》,还有一本什么书我已记不得书名了,这使我对衣服的热情一下子转移到了书上面,我爱不释手地看起书来。
这是我第一次拥有属于自己的书,仅管是旧的我还是异常珍惜,将它们视为宝贝。我翻书时格外小心,生怕损坏书角,将折起的书角小心翼翼地摊开压平。
这些书陪伴了我多年,后来被一个要好的朋友借去后没再还回来,使我耿耿于怀了好些日子。
成悦阁4月份有奖征文//与书相伴的日子记得有回邻居婶婶的爸爸过来她家小住,这位看上去其貌不扬的爷爷家里却有很多藏书,我想方设法讨好他,向他借书。他一般人都不借,说把他的书弄脏弄破了,对我却格外恩宠,每次来都会带很多书借给我,一再叮咛别翘了角。
他的腿脚不方便,走路靠拐杖支撑,却不辞辛劳地为我提了那么重的书过来,现在想来依然令我感动万分。
后来的日子,我有了零花钱,我就去邮局订杂志和报刊,那些杂志和报刊陪我走过了整个青少年时期,与书为伴,润泽心灵,使我不再空虚孤单。
再后来我随父母到外地城市营生,那附近有个小小的书摊出租旧书,十元钱办一张借书卡,每借一天三角钱,我省吃俭用省下零用钱去借书,第一次接触了小说和文学书籍,《撒哈拉的故事》《梦里花落知多少》《三毛全集》等都是在那时看的,看得如痴如醉。
成家后琐事增多,慢慢地丢弃了很多爱好,包括看书,日子过得浑浑噩噩。一次妹妹向我推荐一个听书APP-喜马拉雅,说里面有很多名著读得很好听,我连忙下载了这个APP,选了部《悲惨世界》来听,一听就上了瘾,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
《平凡的世界》《人生》《阿Q正传》《心理暗示力》《哈佛家训》《解忧杂货铺》《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廊桥遗梦》《一个人的朝圣》等等都给我留下回味无穷、不可磨灭的记忆。
最近我迷上了听《蒋勋说红楼》,蒋勋老师那极富魔力的声音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简直让我的耳朵会怀孕。
很多书听过一次不过瘾,再去买来纸质书精读。我们相互推荐好书。
互联网真是个好东西,让书不仅可以看,还可以听,随时随地,非常方便。
开车时听,等红灯时心也不再那么焦急;吃饭时听,我开玩笑说,听书成了我的下饭菜,使得进餐都显得格外有滋味;干活时边干边听,使工作也增加了别样趣味;晚上睡觉前靠在床上听书成了我最大的享受。
看书的爱好终于又被我拾捡了起来,拆新书的愉悦感丝毫不亚于试穿新衣服时欢欣之情。
穿越历史的长河,与书中的人物对话,体味他们的百味人生,仿佛身临其境,自己也经历了各种人生,拓宽了生命的宽度。
在书中遨游,可以领略各地不同的风景,了解各国不同的风土人情。脚所不能达心却能至。
书有一种让浮燥的心沉静下来的神奇功能,能涤荡掉蒙蔽在心灵上的浮尘,能使人通透、豁达、知性,让灵魂变得纯净。
这份精神粮食营养和滋润着我的心灵,充实着我的生活,开阔我的眼界,放飞我的梦想,促进我的成长。书成了我一辈子的知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