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诗经•黄鸟》
秦国的一个郊外,一个身着素衣的中年男子正蹀躞着前行,他的心情无比的沉重,到秦地几日了,听到和看到的一些事情,竟然让他无比的震惊。穆公去了,而秦国最勇敢的三位勇士,竟然跟随而去,要知道,他们可是以一挡百的勇士啊,多么的可惜,就这么义无返顾的去了,勇士是应该死在战场的啊!他在心里哀叹着,这时耳边传来黄鸟清脆惊恐的鸣叫,他寻声望去,却看到了几个孩子围着刚从雀巢里掏来的幼雀,看着,嬉笑着,互相追逐着争相抚弄着。不远处的树稍上,失去幼雏的雀群,它们惊恐的尖叫着,焦急的徘徊着,蹦跳着,企图慢慢接近那些在顽皮的孩子的手上挣扎着的幼雀,雀群越聚越多, 叫声也更嘈杂凄切了。那么嬉闹的孩子们被激怒了,他们从地上捡起石头木棒向着雀群毫不留情地劈里啪啦扔了过去,“哄”一阵翅膀掀动空气声,叫声也嘎然而止,雀群疾速飞落到不远的高树上,略微停了停,它们再一次又尖叫着聚拢来。似乎在那些孩子祈求,求他们放了自己的孩子,可是那些孩子,无视雀群的呼喊,竟然杀死雏雀后扬长而去。丛林的上空传来阵阵雀群的哀鸣......
望着这些孩子残酷的笑容及远去的背景,他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在战争中求生存的秦人, 这种自断手足,野蛮殉葬习俗的惊惧与无奈。与这些孩子相比有过而无不及。他心中悲悯满溢而出,他似乎看到那血腥的杀殉场面,那些勇士身上的鲜血正染红了脚下的土地,如同今天的黄鸟一般,不,也许这些黄鸟正是那些殉葬的秦人,他觉得自己心中的悲恸已经无法的克制,竟呼之而出了:“黄雀叽叽悲鸣,飞到酸枣树上休息。谁跟穆公去了?子车家的奄息。苍天啊苍天!我们的好人一个不留......”这凄挽的歌声,在秦地的天空荡漾。
《秦风·黄鸟》 是讽刺秦穆公以人殉葬,痛悼“三良”的挽诗。该诗堪称挽歌诗之祖。
据《左传·文公六年》载:“秦伯任好卒(卒于周襄王三十一年,即公元前621年),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鍼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史记·秦本纪》亦载其事:“穆公卒,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车)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鍼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殉葬,是先秦社会的一种恶习,被殉的不仅是奴隶,还有君主生前最亲近的人,秦穆公以“三良”从死,就是一例。
本诗以黄鸟的悲鸣起兴,用谐音“棘、桑、楚”来喻义“心酸、心伤和心楚”,以双关语渲染了紧急、悲痛和凄凉的沉郁气氛,立刻将人的紧张心情提到了嗓子眼。每章挽一良,句末是诗人的哀呼,表达了他欲诉无门、欲救不能的悲痛心情和对殡葬者的深切同情,揭露了殉葬制度的残暴,抒发了对统治者的愤怒和痛恨,读来激越凄楚,哀婉动人,震撼心灵。
诗分三章。第一章悼惜奄息,分为三层来写。首二句用“交交黄鸟,止于棘”起兴,以黄鸟的悲鸣兴起子车奄息被殉之事。“棘”言“急”,是谐语有双关之意,为本诗渲染出一种紧迫、悲恸、凄惨的氛围,为全诗的营造了悲哀伤痛的基调。中间四句,点明叙述以子车奄息殉葬穆公之事,并指出所殉的是一位才智超群的“百夫之特”,从而表现诗人对奄息遭殉的无比怜惜。诗的后六句为第三层,写诗人想象为奄息临穴送殉的悲惨惶恐的情状。“惴惴其栗”一语,就充分描写了诗人目睹殉葬的惨象而心生的惶恐情景。这惨绝人寰的景象,使目睹者发出悲愤的哀号,从而质问苍天为什么要“歼我良人”。这是诗人对当权者的谴责,也是对那个时代的质询。如果可以赎回奄息的性命,即使用百人作代价也是值得的啊!由此可见,诗人对“百夫之特”的奄息的怜惜之情了。第二章怜惜仲行,第三章怜惜鍼虎,重章叠句,结构与首章一样,这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
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双关语的运用,增强了凄惨悲凉气氛,渲染了以人为殉的惨象,从而控诉了人殉制的残暴与愤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