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国学与传统文化
辩一辩儒学“慎独”与“忠恕”,哪个是“止于至善”的途径

辩一辩儒学“慎独”与“忠恕”,哪个是“止于至善”的途径

作者: 帅到看不清 | 来源:发表于2017-09-26 11:31 被阅读130次
    孔子

            乾知大始认为“止于至善”关键做到“慎独”。帅到看不清持反对意见,认为“止于至善”重在忠恕,慎独只是正心的功夫,儒家一以贯之的还是忠恕二字。

            乾知大始: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如何才能尽己、才能推己?只能是在独知上用力。心即是道,正心至矣,尽矣!心正则自然忠恕、仁义、诚敬、中和,自然无为、无欲、廓然大公、与物同体。古人种种言语都不过是说这心体,“独”即是心体。

            帅到看不清:不然,那又如何做到慎独呢。所谓忠恕之道是求得结果,整个儒学便是劝人忠恕,既尽心,亦能推己及人。而慎独不过是正心的功夫,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八步走里的一步,为得是止于至善,做到忠恕。因而慎独不过是一门修身功课,不可过度解读,甚至把整个儒学放到慎独里。这样无异于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再有你单从阳明心学来看似乎讲得通,独为心之本体,而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是“心即理”,道在我心,心外无物。但陆王心学本身也不是儒家主流,慎独做到字面意思就好,君子慎其独也。

    王阳明

            乾知大始:独知即是良知,慎独即是致良知。良知、独知即是至善,能致良知、能慎独即是“止于至善”。儒学,心学也。颜子何以称之为“好学”,只不过六个字:“不迁怒、不贰过”。

            帅到看不清:孔子之后儒学分九支,颜回是嫡系,应该真正继承了孔子的衣钵,可惜死得早,没留下什么东西,你非说他是心学一脉鼻祖也无可辩驳。忠恕是曾参派讲得,必须正统。我到觉得阳明的良知学说继承的是孟子的良知良能四端之心,求放心等等。孟子之于孔子已经产生变化,孔子讲仁,孟子重义。孔子多是字面意思,大道至简,而到了孟子就变得繁复,再到了明朝中叶的阳明,离孔子的儒不知去了十万八千里。要我说慎独就是慎独而已,都教后人训诂搞坏了,恕我直言你这篇论慎独有些穿凿附会之嫌。

            乾知大始:你的说法也言之成理。我的分析的确基于阳明心学,尤其是阳明“独知无有不良”这一论断,刘宗周不过是发挥的更清晰。阳明良知说的确来自孟子,但“良知”含义远远超出了孟子,而是上升到本体,所以更准确的说是颜子之学,同时有会通三教的意思。龙溪说“良知二字范围三教之宗”。此外《五行篇》“慎其心”、“至内者”、“舍体”这些旁证你也不能忽视。阳明说:“颜子没而圣学亡”,已经道尽了心学渊源。

            帅到看不清:您说得我大都认同,只是对您所谓慎独即是整个儒学根本的结论不敢苟同。阳明心学会通三教,那是因为王守仁早年,确切地说是三十五岁前有五溺,溺于佛老,精通佛家道家。比如学者不患事变之不能尽,唯患此心之未能明,这种镜鉴说即是来源于禅宗。这也是理学家攻击阳明心学为异端邪说的原因之一,总是看着不像儒,又似佛道。心学重在心如明镜,所以会把正心抬得非常高也不足为怪,但同时不能忽视格物致知诚意啊,阳明可是把这几个连在一起事上磨,下功夫的,并不是把慎独做透彻就够了。八条目哪个提出来都有得讲,再比如絜矩之道,中庸之道等等,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其内容浩如烟海,可不是我做了慎独,便能止于至善。另外良知学说该是起于孟子的性善论,良知其实把心学变狭隘了。我是觉得人之初性本恶,所以对心学不大感冒。

            乾知大始:所谓“像不像”也可能是成见或偏见,尧舜即说“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无思无为”也不像孔门言论,无怪有学者非要把《易传》归于道家。心镜之说,先秦庄子已有“至人用心若镜”之言,不必袭自禅宗也。近世出土文献也有不少挑战我们成见的说法,比如孔子“三无”说证实非汉人伪造,还有“不乐无德”之类。至于性善性恶,阳明以性为无善无恶,无善无恶即是至善,性恶说也不能说错误,但失之偏颇。此外,忠恕只是曾子对孔子一贯之道的理解,并非孔子所言。 《中庸》曰“忠恕违道不远”,可见在子思那里,忠恕还算不得终极答案,惟“中和”才是位育之本。“中和”岂不是正心?岂不是说我们的心体?

            帅到看不清:善恶也是大论题,孟子性善,荀子性恶,到后来董仲舒,韩愈性情说等等,善恶之辩由来已久,阳明所谓无善无恶心之体也自有道理,这里你我就不深辩了。另外儒释道不断融合,像六祖慧能之顿悟,神秀之渐悟,跟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的差别就在这里,心学讲得是顿悟,所以导致后来很多阳明门人都束书不观,游谈无根。你说得易,不是儒家的易,胡适先生说易这一部书,古今多少学者做了几屋子的书,也还讲不明白,他以为从前一切河图、洛书、谶纬术数、先天太极种种议论都是谬说。这是后来人把道家,五行等学说融进去造成的。真正的易三个基本观念:易,象,辞。另外按主流观念,子思应该是曾子一脉,他后面是孟轲。忠恕违道不远,这里的道是仁。我认为孔子的至善就是仁,如何能仁,忠恕而已矣,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具体表现在达道四。但是到了孟子,社会时代变了,臣弑君,子弑父,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根据时势所需更强调义,君子要善养浩然正气,方法是集义,那孟轲的道是什么,我觉得是义。到阳明道即良知、致良知,据您对心学的了解,我这里不赘述。所以时代不同,道不同,不好一言以蔽之。只能说我一以贯之的忠恕,这是我认为的至善,至于慎独不过是具体的方法论要求罢了。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辩一辩儒学“慎独”与“忠恕”,哪个是“止于至善”的途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gks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