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伯乐推文汇总简书伯乐桃源清...读书•写作•遇见
【读书·乡土中国】掩埋在“土”中的黑宝石

【读书·乡土中国】掩埋在“土”中的黑宝石

作者: 也尘 | 来源:发表于2021-05-02 00:06 被阅读0次
作者简介

1938年,费孝通先生获得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是在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完成的《江村经济》。论文发表后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

费孝通先生把毕生贡献给了中国农村研究,决心为中国农民找出一条出路,帮助他们摆脱贫穷,走向富裕。

先生一生行行重行行,“志在富民”的理想指引他三访温州、四访贵州、五上瑶山、六访河南、七访山东、八访甘肃、27次回访家乡江村。实地调查和考察报告结晶成研究论著,《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皇权和绅权》,《生育制度》等是贡献给中国,乃至世界的宝贵财富。

作品简介

《乡土中国》序言落款时间是1984年10月11日,书稿得以在三十七年后再版,得益于三联书店的慧眼识珠。

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费孝通先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一课,他不满足于大学现存的课本知识以及纯粹灌输固定知识的课堂模式,创新把讲台推向更加“接地气”的中国乡村社会,完成了探索真实现状和引导思考的教学方法两大主题。

费孝通先生在序言中坦言,与先前纯粹的社会调查报告《江村经济》,《禄村农田》相比,《乡土中国》在捕捉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秩序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共性。这些共性又反过来作用于身边涉及道德,社会秩序,权力等等所有事务,是决策层制定合理政策的重要依据,同时帮助人们理解表浅现象下的本质,消除自以为是的误解。

费孝通先生谦虚地把书稿出版看作是对自己人生足迹的一次记录,对书中观点的不完善也提出了中肯解释。透过纸字,我们仍旧可以感知先生的敬业,勇敢,诚实精神。

《乡土中国》使用大量简朴的描述,生动的比喻阐述了一个核心:依托土地的特有的自我为中心的个体定位方式,对生活,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虽然是一本社会学的珍贵学术论著,却少有学术概念的大量堆砌,有的是生动的语言,贴近生活的真实事例,清晰的逻辑,严谨的因果分析,读起来轻松有趣,内容深刻丰富,获益多多。

个体定位

费孝通先生使用了一个极其贴切的比喻来对比中国和西方人的个体特点。

西方人是一根柴草,西方的社会由最初的小团体,就是几根柴草组成的社区,一级一级上升,一根,一把,一扎,一捆,一挑,结构明晰,丝毫不乱,就算递增到最高级别,一根柴草所代表的个人仍旧清晰可见,地位平等,边界清晰。

中国人则是投向水里的石子荡起的涟漪的波心,湖面上有无数波纹,一圈圈越推越远,越推越薄,不同的波纹相互交错结成错综复杂的大网,远近,亲疏随时变化。圈子的波纹发生的联系随时随地不同,有生育和婚姻的血缘关系,亲疏有别,有社会影响的邻里关系,多寡依贫富而论。世态炎凉说的就是财富变化引起的社会圈子变化所带来的失落。

表面上同一个字的“家“在西方人和中国人眼里有着不同的内涵,是边界模糊,随外界而变的超强的灵活度的最好例证。费孝通先生说西方人的家的边界极其分明和一致,可以具体到固定的家庭成员,而中国人的家,小到一户,大到同姓宗族,甚至可以延伸至城邦,国家,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使用”自家人“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

西方讲究权利平等,个人不侵犯群体,团体不抹杀个人,“公私“界限分明;而中国人攀关系,讲交情,关系分辨差序,界限不清不楚使得“公私”解释随意,纯粹出于利益考虑。费孝通先生特意使用倾倒污物到苏州河和公共走廊无人打扫的事例来解释边界模糊下的“公私“解释。

每个人是构成社会的最小单位,基本单位的地位除了可以解释中西方行为,特别是“公私“差异外,它的触角延伸至社会格局,道德标准,权力模式,家族功能,家庭成员情感和理性,孩子养育等方方面面的维度。

社会格局和道德标准

西方社会遵循团体格局,团体在先,个人加入团体而互相发生关系,西方宗教观念的人与神的平等关系派生出权利等概念,个人权利受到保护,义务同样明确,团体行使权利基于公道和爱护的基础。

中国稳定的乡土社会,自食其力弱化了联系,耦合松散,是典型的差序格局,由自我波心向外推出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而非团体关系,亲疏远近赋予了每根绳子不同的道德要素,比如亲属是孝悌,朋友则是忠信,普遍标准不再适用,隐忍,因时而异,利用关系通融大行其道。

墨子的“兼爱“没有战胜儒家的“仁义”为统治者所青睐,究其原因是孔子的学说深谙中国人的“土地”情怀的差序次第关系,而准备了“克己复礼”的完美解决之道。

家族功能,家庭成员情感和理智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单位,在单纯的生育功能的基础上附加了诸如政治,经济和宗教等等功能,功能的附加使得原本简单的关系多样化,为了管理关系而派生的约束弱化了原有家庭单纯的亲情而掺杂了讲求效率的纪律。

久而久之,原始本真的婚姻,亲子亲情被呆板、冷冰冰的纪律所渗透或湮灭。这个可以用来解释中国夫妻之间责任多于感情,对分居两地的容忍程度远远高于西方夫妻的现象,与生俱来的长幼,差序赋予的服从,是中国父母在教育孩子中无法跨越的坎。“爱“在夫妻,亲子之间是难以启齿的词,”孝敬“, ”抚育“中更多是责任而非感情。

权力模式

“人治”和“法治”往往是中西方权力制衡的最大分野,费孝通先生摈弃“人治”和“法治”的粗浅解释,着眼于为维护秩序时所使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中国乡土社会是遵循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的“礼治”秩序。单纯从形式而言,“礼”等同于法律,但是“礼”的维持借助传统而非权力机构。 “克己复礼“和对传统的敬畏之心得到进一步强化。春秋时有“礼崩乐坏”的说法,绵延了两千年,中国还是徘徊在”礼“的统治下。

人们责备农村人不懂法蛮干的事例,纠其原因是没有理解乡土社会特有的依靠规矩约束行为的“礼“,旧方式的影响根深蒂固,而新的法律没有足够时间让人们接受,两者之间的落差把农民推向了使用旧标准衡量新结果的地步,因此农村人更易于被冠以”不懂法“的恶名,更容易上访,这不是愚昧,这是两种规范争斗的矛盾的表现。

”礼“的推行依赖教化维持和稳固,传统代代传承,乡土社会中长幼有序是实施教化的重要前提,乡土社会的稳定性为其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教化这种方式以作用于孩子最为显著,因此中国的孩子承担了最严苛的训诫。

费孝通先生写下一段话反映了教化制度下中国孩子的困境:“孩子碰着的不是一个为他方便而设下的世界,而是一个为成人们方便所布置下的园地。他闯入进来,并没有带着创立新秩序的力量,可是又没有个服从旧秩序的心愿”,“一个孩子在一小时中所受到的干涉,一定会超过成年人一年中所受社会指摘的次数。在最专制的君王手下做老百姓,也不会比一个孩子在最疼爱他的父母手下过日子为难过”。长幼次序,严苛的教化塑造了中国人特有的亲子关系,教训和责任多于关爱和支持,服从和接受多于平等和探讨。

血缘界定的利益

血缘的意思是人与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疏关系来决定。因为长幼次序已经固定下来,因此权力固定,社会稳定,错综复杂的关系中人情维系占有很大比重,同时也成为限制社会活动的阻力,在冲突和竞争中,人情往往阻碍公平公正的实施,商业行为因为亲密关系介入,失去了讨价还价和公平竞争的机会。

费孝通先生笔下的集市,某种意义上是临时制造了一个视亲属为陌生人的场所,买卖双方得以暂时撇开关系,进行公平交易。日常流行的谚语:“钱上往来最好不要牵涉亲戚“,”亲兄弟,明算账“都是血缘关系造成的阻力的明显表现。

结束语

时过境迁,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飞跃波及到广大农村,世世代代依赖土地的农民被光怪陆离的外界所吸引,把视作 “根“的土地留在身后,背井离乡,脱离乡土生活。也许有人觉得重读《乡土中国》已经过时,因为论著所依赖的基础已经渐渐轰塌。

如果能够静心阅读,你会发现,依赖于土地而形成的观念,做法其实已经深入骨髓,如同隐藏在背后的“看不见的手“,是历史长河中影响决定的主要因素,它们远远没有物质世界的变迁来得迅速和彻底,将会把人们置于新观念的挣扎中,还将在很长时间内顽固地存在,或者说它们多多少少是中国之所以成其为中国的原因。

我们可以购买全新的苹果手机,我们可以随口说出流行的品牌,我们甚至可以踏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是融入骨髓的观念不会说谎,就像满口乡音,就像记忆中的味道。

感谢费孝通先生的力作,帮助我们了解勤劳而鲜活的中国农民,了解生生不息的中国。

相关文章

  • 【读书·乡土中国】掩埋在“土”中的黑宝石

    作者简介 1938年,费孝通先生获得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是在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完成的《江...

  • 乡土碎碎念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其意思是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土”这个字看起来...

  • 乡土中国——土

    在乡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化过程中,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是人口的流动,使得人们的关系从熟人社会变到了陌生人的社会,也正...

  •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 2018.08.11 社科4号大厦.沈阳梦想 从《乡土中国》到现代中国 看完了《乡土中国》,...

  • 乡土气息

    中国社会是乡土的。所谓乡土性,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首先指的是泥土,中国人离不开土地。因为我们的祖辈都是农民,这...

  • 读书感悟 17行政1 张佳蓉的171321126 1886800

    现代化遮不住的乡土性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

  • 再读“差序格局”——费孝通《乡土中国》

    【Chapter 1】 乡土本色:一个礼俗社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土”是他们的命根,他们在土...

  • 现代化遮不住的乡土性

    现代化遮不住的乡土性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

  • 土地是中华民族的根和命

    从今天开始跟着姜教授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边读边写读书笔记,这是第一篇。 作者从“土”字入手,写出了中国传统...

  • 那年看过的《乡土中国》01

    乡土本色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 “土”现在是形容一个人没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乡土中国】掩埋在“土”中的黑宝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hazr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