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写作仅仅是为了炫耀,为了财富目的思考问题,不会构建出意义空间,更像是自娱自乐,或者伧俗表演。
更加清晰的目标。人要在合适的阶段做合适的事情,如果发现自己的才能适合那样,且能够造就更多的美好,那就应该试着去完善这些技能。但是,并非总需表达说明,我们听人弹琴的时候心情愉悦,可是,就应该站起来弹奏一曲吗?苏格拉底对审判他的法官是这样说:“人们啊,如果像我这样的一把年纪的人,也跟着年轻人一样站在这里玩弄华丽的辞藻,那也太不恰当了。”
在我看来,从来没有写作天才,只有思考者是否有深度的问题,很多人不停的构建这个世界,拥有不俗的认知,因为深刻的理解,从而得到自己恰当表达。更多的人企图安慰自己,或者和身边的朋友交流,他们并没有想要达到天才思考的高度。但是,即便如此,写作的指向性也应该清晰,要厘清问题,说明答案。
不需要害怕痛苦。看小说,没有看到慈悲和善良,没有对人性有更多的理解,那样的书不值得阅读。如果学习技能,没有得到具体的指导,总是在传授基础方法论,显然书的专业性显然不够。同样,阅读哲学书的时候,没有得到智慧的启示,阅读还是在表层。至于写作,应该让人有所体验,感悟,思考,甚至有一点点痛苦。
爱比克泰德认为哲学教室就像是一个大夫的手术室,走出去的时候,你感受到的不是愉快,而应该是痛苦。因为,你进去的时候,身体并不是很健康,有的人可能胳膊脱臼,有的人可能有脓肿,有的人可能得了瘘管,有的人可能头疼。
“难道说,我应该坐下来,给你讲讲我的那些表面显得很精妙但是实际上很无聊的话语,让你临走的时候对我仍然赞叹不已,可是,进来的时候,你的胳膊脱臼,走的时候还是脱臼,来的时候头疼,走的时候还是头疼,你说这样还行吗?”
“你们离开家乡,告别父母,亲人和朋友,就是为了听到你讲的妙语的时候,对你说,棒极了!苏格拉底是这样做的吗?芝诺是这样做的吗?克里安特斯是这样做的吗?”
走少有人走的路。“失望、焦虑,想象的挣扎,无论远近,全是人生,这些都有美好的一面。”
写作也有这样的一面,不断整理思路的人,会发现生活意义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因为过于敏感的人,会发现人性太多的黑暗和不理性,更多走向了孤独。人无法知道,通过思考,是否能够补全自己失落的一角。
如同在《黑客帝国》,尼奥面对墨菲斯蓝色和红色药丸,保留在一成不变的现实生活,还是探寻世界的真理?这对于任何人,都是一件难以抉择的事情。
写作者选择了红色药丸,他们需要真相,希望表达真相,他们是自己的救世主。
《心灵地图》的作者托马斯·莫尔说:“对于心灵来说,记忆比计划更重要,艺术比理性更有说服力,爱比理解更有意义。”思考起来,话也可以倒着说:“对于心灵来说,计划比记忆更重要,理性比艺术更有说服力,理解比爱更有意义。”
对比那句话:“受约束的是心情,不受约束的是生命。”反过来说也可以。人不需要精妙的言辞,需要真相。可是我们为什么总是陷入到这样的困境之中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