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这是写在《无声告白》这部书的封面的一句话,我相信很多人会被这句文案戳中,然后拿起这本书。对,我就是在这种心态下入手了这本书。
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畅销小说,用一个令人心痛的故事“莉迪亚之死”,向读者揭示了隐藏在背后的社会话题,关于种族,关于性别,关于个人成长。。。更直击人心的是这些因素,根植在父母的观念里,通过互相结合,纠缠,影响,造成了一场家庭教育的悲剧。
莉迪亚死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如同任何事情一样,根源在父母。因为莉迪亚的父母,也因为她父母的父母。
莉迪亚的母亲因为想逃离母亲的期待,组建了家庭,又因为个人发展原因,在莉迪亚很小的时候,逃离了家庭,这让莉迪亚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认为是因为自己没有满足母亲的期待而让她离开了家。“如果母亲能回家”“母亲说什么,她就做什么,她要实现母亲的每一个愿望”。
母亲最想与众不同,所以她接受母亲的安排,利用暑假学习代数,报名旁听大学的生物课,按照母亲的规划一步一步向着医生的目标努力,尽管她的物理怎么也学不好,尽管她对这一切根本不敢兴趣。
莉迪亚的父亲是个有着中国面孔的美国人,因为经历过种族的歧视,他最想融入人群。所以,有着蓝眼睛的莉迪亚也是他的宠儿,他送给她《如何交到朋友和影响他人》书,送给她漂亮的裙子去参加舞会,尽管莉迪亚在学校里没有朋友,但她为了让父亲开心,假装和朋友去看电影,对着忙音的听筒假装和朋友聊天。
她是全家人的宇宙中心,尽管她不愿意成为这个中心,她每天担负着团结全家人的责任,被迫承载着父母的梦想,尽管这个梦想不是她的。
真的很心疼这个被期待困住的小女孩。面对父母的期待,她不停的回答“是的,是的”,从父母的手中接过焦虑,把它变成了自己的。
家里唯一能理解她的内心的是她的哥哥内斯,他是她唯一的精神支柱和急救员。而过几天,哥哥就要去哈佛了。她最大的恐惧来了。
书中警察定义她的死亡为“自杀”,这只是技术层面的定义,我认为她不是想自杀的,最后她被警醒了,她顿悟了,她想要去开启属于自己的人生,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她想踏上码头回家,她离开了小船,踏进湖水,却忘记了,自己不会游泳。
书中最后,她的母亲通过整理她的房间,终于一点一点明白了,她对莉迪亚的每一个愿望,她都不想要,却接受了。莉迪亚爱的,从来都不是科学。
小女儿汉娜在泪眼朦胧中向她跑来,很像小时候的莉迪亚,希望这次能重新开始,一个新的开始。
谨以纪伯伦的诗献给莉迪亚及各位父母: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