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是动荡的,在被侵略和斗争中交织前行,安定的日子寥寥。各种各样的改革或是革命方案你方唱罢我登场。有些虽然失败了,但是我想他们想让中国变好的初衷还是不变的。
《下南洋》
洋务运动是清王朝的一次自救运动,虽然最终失败,但其对推动中国开放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1893年废除海禁便是很好的证明。同样是1893年清政府驻英国大使龚朝瑗在槟城会见了华商张弼士,两人就时局的看法交换了意见。作为当时的南洋首富,张弼士被清朝任命为驻新加坡总领事,主理对外事宜,此后又被慈禧召见,授三品侍郎衔。张弼士认真尽责,在大陆开展事业,并考察实际情况向清政府提出建议,被任命为商部要职。
2010年上海举办了世界博览会,但其实在一百年前,在曾经古老的大地上也举办过一场规模宏大博览会——南洋劝业会。全国各省市牵头、欧美、日本、南洋多国参加,共22个展馆。后因张弼士因病去世,此博览会一届之后就无疾而终了。
张裕葡萄酒想来大家都不陌生,这也是张弼士的杰作,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加上自己培育,酿出了上等葡萄酒,经过百年,至今依然驰名中外。南洋的华人在推动中西文化交融,推动经济技术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林文庆则是华人中教育救国的典范。作为厦门大学的首任校长,他崇尚改良,包容多元化的教育理念。林语堂、鲁迅、沈兼士等一批名师前来任教,后来虽因矛盾导致国学院关闭,但他的尝试无疑具有很深的意义。对于英语的重视在综合性大学中绝无仅有,而这种浓厚的氛围一直沿袭至今。而对体质的重视,让厦大开设了完备的体育教学课。他并不加入任何政党或者社团,只想着凭借自己的努力从一个个个体入手,通过教育来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然而,政局不稳,身逢乱世,这样的愿望实现起来又怎能容易呢?
鲁迅弃医从文,用笔作为武器来唤醒国人。而出生在马来西亚的华人伍连德则用自己的医学知识在中华大地上制止了一场灾难。鼠疫作为曾经极易传播的疾病,每次爆发都导致数以千万计的民众死亡。而伍连德却在收到电报时,迎难而上,控制住了疾病传播。并在世界鼠疫大会上大放异彩,1935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提名。他还主持了全国防疫体系的建立。在控制瘟疫之后,正当他要大干一场之际,辛亥革命爆发。政局的不稳让他的体系支离破碎,一直都未成形。但他已经为母国的发展做出了最大的努力。
商人为母国奉献的是头脑和资金,教育家为母国带来先进的理念,医者为母国控制疫情,挽救千万生命。而南洋的普通华人则为母国的进步则奉献了热血。辛亥革命的成功是革命党在以前多次尝试积累经验的结果。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广州起义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而这些烈士中就有29个“南洋魂”,他们在南洋是工人、教师、学生、记者等。第一次来到母国便是奔赴死亡,何等地壮烈与意志。“视死如归弟之素志,但求马革裹尸以为荣。”只有17岁的余东雄留下了这样的文字,在黄花岗留下了年轻的生命。因革命,他们的死获得永恒,在母国,在中华。他们也证明着中华乃是所有人之中华。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残酷之战争。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胜利,而这其中也有南洋华人的努力。据统计,整个抗战期间,南洋华人每月的捐款在700万元以上,为军队的物质贡献了不少的力量。很多人义卖、义演甚至于有人卖身救国。
在战场上,中国空军的驱逐机飞行员,华人就占了四分之三。1941年的福建大湖战役也是华人青年部队对日寇的迎头一击。
而在后方,华人做得贡献也尤为重要。在日军的封锁下,滇缅公路成了中国抗战与外界联系的唯一生命线。残酷的现实是,四亿五千万人却凑不齐需要的司机和运输工。此时,3000多名南洋热血青年回国支援,有些人放弃了国外几百元的薪水,回国拿着30元的工资。崇山峻岭,路面崎岖不平且要横穿三江,危险性极高。仅筑路期间就有1000多名劳工丧生。但南洋回国的机工们并没有叫苦,也没有退缩,用他们的热枕筑起生命线。
谈到最后的遭遇,南洋华工并没有受到国民政府应有的尊重和待遇,目前幸存者不足百人。然而,书中采访时,这些老人一点也不后悔,回忆起那段岁月最多的还是自豪,他们用自己的努力支持母国赶走了侵略者。争取了母国一线的光明,身在海外,即使远离母国,在有难时也会迎难而上,这就是南洋华人对于母国的情感。
南洋华人,中华民族的海外基因,中华文明在这片土地上呈现出不一样的形态,但是这样作为炎黄子孙的心是不变的,母国永远是他们的牵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