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辩证施治”的基础上用药
1、四诊八钢
2、六因:六因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不同的致病原因,过去中医书上称为“六淫”或“六气”。这些都属于外因,至于发病与否,主要取决于内因,但外因是致病的条件,也不可忽视。把某些致病原因,归纳为“六因”,这是由于古人限于当时的条件,不可能发现各种不同的具体致病因素,只能根据临床症状来推求致病原因,比如受了风吹雨淋,得了感冒,出现怕冷,发热,头疼等症状时,一般通称“()风”或“伤风”。在炎热的夏天,中了暑气,出现发热,头痛,四肢发软,出汗,口渴等症状时,通称“伤暑”。但是中医所称的“六因”,有时不一定是指发病的原因,而是代表许多疾病的固有症状,因此在用药方面和“八纲”同样具有很大的意义。
风,一般分外风、内风。外风,是指受风得病,有一般外感症状,有热象的为外感风热,偏寒的为外感风寒。前者应用祛风散寒的药。内风,是指风自内发,“中风”就是内风的一种,即突然混倒,不省人事,或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说话困难等症状,宜用平肝、养血、熄风的药来治疗。
寒,一般分为表寒、里寒。表寒,是指受寒得病,有恶寒、无汗,口不渴,四肢骨节酸痛等症状,宜用散寒解表药物。里寒,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肠鸣,口淡无味,恶心,怕吃生冷食物等症状,宜用温中散寒的药物。
暑,一般分为伤暑、中暑。伤暑,就是夏天受了暑气,有发热,头痛,出汗多,口渴烦躁,四肢酸软无力等症状,宜用清解暑热的药物。中暑,是指正暑天烈日下,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出现虚脱,应用补气回阳的药物,及时抢救。
湿,一般分外湿、内湿。外湿,是指有精神困倦,头重,四肢沉重,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轻度浮肿等症状,宜解表化湿。内湿,是指有黄疸,胸水、腹水、痰多,疲倦,四肢浮肿,腹泻,小便不通,宜清热利湿,或健脾渗湿的药物。
燥,一般多指燥气伤了津液,多见于秋季,出现皮肤干燥,口唇干裂,干咳无痰,胸痛,大便灭结等症状。宜用滋阴润燥的药物。
火,一般分实火、虚火。实火,出现牙龈肿痛,咽喉肿痛,目赤,斑疹,高热不退,烦躁口渴,小便褐色,宜用清热泻火药物。虚火,一般多见唾液分泌减少、口干,手足心发热潮湿,舌尖红,宜用滋阴降火的药物。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