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侃幼承府训,天资聪颖,记忆超凡。3岁便发蒙,随近代著名学者江叔海先生读书,诵读唐诗宋词。4岁延师教读。5岁随父黄云鹄游武侯祠时,便能默记祠壁所悬楹联,令其父颇为惊讶。7岁便能与父对诗,作诗句“父为盐茶令,家存淡泊风”,偶得原山西布政使王鼎丞的赏识,遂将女儿许配予他。
其父黄云鹄虽然四处奔波,但十分重视对黄侃的教育,专门将自己的藏书集中摆放到一间屋里,并取名为“归学处”,供他读书学习。父亲对他读书的要求也十分严格,督促其熟背《史记》、《汉书》等经典,黄侃也正是于“归学处”大量诵读经典,为以后做学问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
他9岁每日读经过千字,10岁已读完四书五经,被乡人称为“圣童”。当黄云鹄得知此事后,唯恐儿子滋生骄傲自满情绪,于是立即去信劝诫道:“尔负圣童之誉,须时时策励自己,古人爱惜分阴,勿谓年少,转瞬即老矣。读经之外,或借诗文以治天趣,亦不可忽。”黄云鹄在当时就能认识到“借诗文以治天趣”实属不易,这对于提高黄侃日后的文学素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黄侃13岁时失怙,因其是庶出,受到黄家歧视,于是便立志劬学求立足。黄云鹄去世了,黄侃由生母和慈母抚养,两个母亲含辛茹苦,训子苦读。他们遵照黄云鹄的遗愿,一如既往地重视着黄侃的学业,不敢有丝毫怠慢,仍然继续邀请老师在“归学处”为其授课。每天下课夜已深,母亲却在外面点着蜡烛等他回来。这时候,家里的偏门已经关闭,只有翻过山绕到大门回家,很是辛苦,母亲怕他吃不了苦,于是问道:“汝亦知求生之道乎?”黄侃深知母亲一片苦心,便答道:“读书而已。”正如章太炎在《黄季刚墓志铭》中写道的那样:季刚生十三岁而孤,蕲春俗轻庶孽,几不逮学,故少时读书艰苦,其锐敏勤学亦绝人。
黄侃15岁中秀才,18岁考入武昌文华普通学堂,后留学日本,师从章太炎,回国后曾在北京大学等校任教,在经学、文学、哲学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是中国近代极负盛名的语言文字学家,训诂学家和音韵学家,也是一代国学大师。
回顾国学大师黄侃的儿时成长历程,我们不难发现,除了他天赋极高、勤奋刻苦外,更重要的是有一个好的家庭教育,无论是其启蒙老师江叔海,父亲黄云鹄,还是其生母、慈母,都非常重视对他的教育和引导,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那样个时局动荡的年代,尽可能为从物质和精神上为他创造学习条件,这也许正是我们后来者应该学习和借鉴之处吧。
注:本文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分享朋友圈,微博等.我已加入"维权骑士"版权保护计划.文中用图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
旸瑫,一个烹文取暖,煮字疗饥的生活家.更多交流请加微信6942145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