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地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如果一个人说“你从不理解我”,他实际上是渴望得到理解。如果太太说“这个星期你每天都工作到很晚,你喜欢工作,不喜欢我”,那反映了她看重亲密关系。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说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不顺心时,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例如,如果孩子把外套放到了沙发上,而没有挂在衣柜里,我们可能就说他们是懒虫。如果同事没有听从我们的建议,我们也许会指责他们不负责任。
看到这里,我以为需要就是具体的需求。毕竟,沟通的目的就是达到一种双方都满足的状态。但是,作者所说的需要并非如此。
根据我长期以来的经验,一旦人们开始谈论需要,而不指责对方,他们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以下是一些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基本需要:
1.自由选择---梦想、目标、方向
2.庆祝
3.言行一致---真诚、创造、意义、自我肯定
4.滋养身体---空气、事物、运动、休息、住所、水
5.玩耍---乐趣、欢笑
6.情意相通---美、和谐、激励、秩序、平静
7.相互依存---接纳、欣赏、亲密关系、社区、体贴、成长、安全感、倾听、诚实、爱、信心、尊重、支持、信任、理解非暴力沟通把需要看作是有助于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而不是某种具体的行为。一种要素是否被当做需要,关键在于它能否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
看到这里,我有点懵。沟通的目的难道不是尽快达成双方一致吗,达到双方都满足的状态,致力于解决问题。可是,外国人的思维方式,竟然讲了一些大道理,貌似是绕了一个极大的圈子。我并未想通,缓和了下自己的心情,接着想。
对,缓和心情,他这个就是去缓和双方的情绪。因为沟通不顺畅的原因,往往是双方针尖对麦芒,剑拔弩张,互不相让,如果再继续谈下去,打起来是迟早的事。那么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先缓和双方的情绪,等双方都平静下来,再去沟通。那么,找到与沟通的事情无关,却又跟双方都紧密相关的共同话题,就是一个很好地破冰切入点,上面这些需要,正是很好的切入点。
这有点像中国古代的说客常用的手段,先谈感情拉拢关系,再谈厉害关系让对方知道得与失的代价,最后才真正地亮出意图。
学习了,真是够聪明的。
如此沟通,可能会解决不少麻烦吧?这种沟通方式,在谈恋爱的时候使用,合适吗?
工作中,是需要尽快沟通清楚解决问题的,这种绕一个大圈子的沟通方式,可取吗?
我接着想吧。

注意:本文为读书感悟,代表个人学习体会及个人观点,写的不好请勿见笑。在此,向原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编者按:本文由弄青春原创,如果您喜欢,劳驾您点个赞,也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评论!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