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8
- 米 拉 的 清 雅 小 筑 -
“对不起了,老师,是我的错”。
事情过去几天了,可这句话,像是刻在了脑海里。每每闭上眼休息时,或是闲下来时,都会闪现在薇安的面前,浮现在脑海里。
从教十几年了,第一次,薇安觉得扎心。她从来不知道,本该属于孩子的问题,就这么被家长接盘,且顺理成章。
- 01 -
事情的起因要从作业说起。开学初,新接手的一年级学生,虽然做足了心理准备,还是被那群活泼好动的孩子所震惊。
开学第二周,薇安留了第一次书面作业,要求孩子们把刚学过的三课生字写一篇。
第二天查作业时,有一部分完成的很认真,有一部分格式完全不对,还有一部分完全没有作业,理由,怎么说呢,各种各样的坦诚:老师,我妈没给我带;老师,我忘写了;老师,我找不着了……
听着这种理由,薇安哭笑不得,试图让他们明白,作业是自己的事情,写完要夹在作业夹里装进书包。
几天之后,关于作业的情况,薇安在群里发了则消息:表扬了大部分学生的认真,家长的耐心负责,同时对于不写作业的提醒了家长,希望家里能多督促孩子的学习。对于个别学生的个别情况,薇安私信提醒了家长。
接下来,收到了各种各样的回复,却让薇安倍感无力,也更加无语。
有人说:“老师,我们写了,我看着写得,你再找找,他肯定是没找着”;有人说:“老师我们不知道作业”;有人说:“老师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写。”
尽管薇安一再耐心的跟家长说,要让孩子自己学会保管作业,类似的问题依然层出不穷。
- 02 -
这天,薇安检查作业时发现,班里那个叫辰辰的孩子,还有另外两个孩子,作业都没有交。本着对孩子负责的心,薇安再一次在群里公布了作业的完成情况,消息刚刚发出,辰辰的奶奶就说,老师,辰辰写了,我看着他写的”,另一个家长也说,老师,我们也写了。
对于作业,大概家长认为,只要写了就好。可是在薇安看来,写了没有与不交,同样起不到作业的意义。这跟没有写作业,是一样的效果。毕竟写了不带,身为老师,是看不到的。
当把这个意思传达给辰辰的奶奶以及其他人时,过了一会,辰辰奶奶的回复,刺痛了薇安的眼与心。
“老师,对不起了,是我的错,写完了忘记装书包了。”
“下次一定注意,检查好,对不起了。”
- 03 -
这两句让薇安的脑中一片空白,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回复。什么时候起,孩子的学习,变成了家长的事,什么时候起,不带作业,成了家长的错。
家长成了孩子错误的接盘侠,孩子甩锅甩的痛快,大人接盘接的利索。不管是什么事情,只要老师对孩子提出批评,家长首先想到的是,孩子没有错。家庭作业不做,正确率低,是家长没有辅导到位;纪律不好,调皮捣蛋,是家长没有嘱咐到位;校内出了问题,是老师没有做到位;校外出了问题,是家长看管不利。
责任和义务都被合情合理的转移到了大人身上,身为孩子,只要静静的享受家里给创造的岁月静好,只要接受,只要甩锅,其余的都有大人接着。
所以,不管什么时候,什么事情,孩子的第一反应是,我没有责任,不怪我。然,也正是这样,导致孩子变成了甩锅侠,也变成了没有担当的能力。
笔掉到了地上,“老师,不是我的”;橡皮掉到了脚下,“老师,不是我的”;地上有了纸屑,让他捡起来,“老师,不是我扔的”……诸如此类,层出不穷。
看着孩子懵懂的眼,无辜的眨着,仿佛在告诉你,不是我的问题,老师你不该找我。
- 04 -
地上一个小小的纸片,一遍一遍的提醒,地上纸捡了。可没有一个人弯下腰去,也没有一个人身处手去,你拉住一个孩子,让他捡起来,他会理直气壮地告诉你,这不是我扔的。然后瞪着大眼睛看着你,就是不弯腰,不伸手。
家长本没有错,却硬生生接下了孩子的错。
一个孩子上学,家里从岁月静好变得鸡飞狗跳,兵荒马乱。一家人辅导不好一个孩子。
作业,孩子一问三不知,家长拿起电话就问老师,问完直接告诉孩子写什么,一旦遇到老师不接电话,便各种意见,老师八小时的工作时间,生生被拉成了24小时;作业不会做,不做,反正到学校老师会讲,老师讲了还不会,那是老师不会讲,跟孩子没关系。
责任这二字,时常,让薇安心里沉重。只是,这些问题,真的都出在老师身上吗?孩子不会记作业,不听讲,不会做作业,不会保管作业,不从孩子身上找原因,反倒觉得作为引导者的老师和家长满身都是错。
对不起了,老师,是我的错,没有哪句话比这句更扎心。
家长看孩子是一朵花,一朵完美的花。是因为家长只看到自己的孩子优秀的一面。教师看孩子也是一朵花,一朵略有瑕疵的花,是因为老师看到的,不是一个孩子,而是一群孩子。
老师能看到孩子的阳光与积极,也能看到孩子的乌云与风雨。老师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有着阳光的积极与乐观,也能直面生活中的风雨与坑洼。更希望家长尽快从孩子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不是每天下了班,不管多疲惫还要看管孩子的学习,辅导孩子的作业。
只是,这一步,需要前期家长的付出,家长的支持,家长的配合。
只是,多少家长,真正理解老师的用心良苦?每一项作业,都被当成负担,虽然在完成着,却也掺杂着应付。这种应付,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成了孩子做事的标杆。
鼓励教育,表扬教育,让老师成了弱势群体,不敢说话,甚至连句重话都不敢说,生怕一个不小心,被批评是小事,丢了谋生的饭碗是大事。
家长们许以称赞的鼓励与表扬,早就已经变了质。受不得一点挫折,受不得一点失败,听不得批评,听不得反驳。稍不顺意,轻则离家出走,重则轻生。孩子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变成了没有担当与责任的一代,变成了只会逃避的一代,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教育者的无奈。
教育非一日之功,不能立竿见影,也不能一劳永逸。教育者不光是老师,更多的是身为父母的家长。
宠爱要适度,教育才能开花结果。莫让“对不起了,老师,是我的错。”再一次从家长嘴里说出,莫让这句话,再次刺痛教育者的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