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
与善仁,言善信,
政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第八章
【大义】
我凝立在岸边一块紫罗兰藏身的岩石上,望着那无鸟的天湖。纯银色的雾霭正从湖面上飘散,静默的湖水顿时映入了我的眼帘。
水滋润着万物,却从不与万物相争。它让鱼群在其中悠游,它让繁花在两岸绽放。它升而成云,用它的纯净妆点了天空的脸庞。它化而作雨,用它的身躯滋润了大地的心田。人心总是向往着高处,而水却宁肯居于下位。水,简直就是“道”的象征,柔软、谦和、包容、不争。
人性内心的良善,或许也当如这湖水一般。我们谦卑,我们深沉。我们相爱,我们诚实。我们包容,我们慈悲。为政,善治。处事,有效。行动,合宜。
水是那样地宁静自处。人也当像它一般地平淡守坚。我们不与万物相争,万物就不会与我们对抗。
【心读】
1.
儒为阳,道为阴。儒家积极进取,道家清静无为。孔子的哲学像山,峭拔挺立。老子的哲学像水,宁静致远。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老子却是“无为而无不为”。人这一生,需要有儒家的刚强、激奋,也当有道家的柔和、安恬。得此二者,方为完满。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话说得当真不错。老子确实是一智者。他就像一个迥绝凡尘的仙人,遗世独立,超然物外。
2.
读《论语》,犹如春风拂面,内容生动有趣,读完后,心里总有种欢畅和愉悦。读《道德经》,犹如登高远眺,内容深奥玄妙,读完后,心里却有一种静谧与安恬。李零先生说:“《论语》有156人,它没有。寂兮廖兮,空旷寂静。读其书,如入无人之境。八十一章,从头到尾,一个人都没有。”他还说:“《老子》不一样,它是采用釜底抽薪的办法,绕到孔子的后面,跳到孔子的上面,用更具终极思考的东西,贬低它,消解它,超越它,包围它,把它浓缩在自己的概念里。”
相比而言,我个人喜欢老子更胜于孔子。
3.
水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总是居于下位,总是能够不与万物相争。大海为什么可以成为大海?是因为它比别的河流都要低。所以,老子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同样地,一个人如果能够居下位,能够不争。那么,他才是一个真正的圣人。其实,不争,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一个人如果还处在“争”的阶段,往往是因为他内心还有不被满足的地方,甚至有他不够自信的部分。而一个人如果可以“不争”,对任何事物都能一笑而过之,那这样的人,必定是内心十分强大的人。
有些人看似强大,其实是固执。有些人看似柔弱,其实是强大。水,总是居于下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要让人活得足够谦卑。我们不谦卑,不是因为我们强大,而是因为我们的我执未破。当然,谦卑,并不意味着自卑。人确实要有足够的自信,要活出足够的尊严。尊严,像山,谦卑,像水。一个人,应当在活出山一般的尊严的同时,也不失水一般的谦和,这样才是活出了一种真境界。
4.
庄子说:“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完全人,是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互不冲突。不与万物相争,万物亦不与我们对抗。
2016.11.16
心读《老子》|8.上善若水,真人不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