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爱的书友,本次我们共读的是《异类》第5部分的内容:智商并非越高越好?
一直以来,评价一个人聪明程度的标准被称为智商,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个较高的智商,在与同类的各种竞争中领先一步。
但是本书作者却对智商这事儿不以为然,认为靠智商不太靠谱。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刘易斯.特曼尤其擅长设计智商测验。1921年他开始研究天才人物的人生历程。他调查的范围包括了加利福尼亚州所有的中小学生。
大规模调查结束后,特曼从25万中小学生中挑选出1470个智商介于140~200的孩子。这些天才少年,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被统称为“特曼人”。
在随后的岁月里,他跟踪测试、测量、分析特曼人的人生经历,他们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疾病情况,心理健康,工作升迁等,都一五一十记录下来。并将最终研究报告写成厚厚的红皮卷著作《天才基因的研究》。
“除了道德之外,没有什么比人的智商对人生的影响更重要了”,他在一次发言中说道。他认为正是那些高智商的人,领导了从科学到艺术,从政治到教育,再到社会福利等领域的全面进步。认为他们命中注定是美国未来各行业的中流砥柱。
到今天为止,特曼当年的思想仍旧主宰着我们对成功的看法,在我们的观念中流传。
但是本书作者干脆利落地指出,特曼的判断出错了!
特曼过于推崇处于智力金字塔尖上的特曼人,而忽略了一个事实,智力在现实中的作用并没有那么大。
等到特曼人成年,他的谬误性就显现出来了。
这些天才少年长大后,有几个出过书,写过文章,在商业方面获得成功,担任高等法院法官,有的在议会供职,在州政府担任高官,但是很少有全国知名的人士,他们中大多数人的职业只能算是普通。
最具讽刺性的是,这些被挑选出来的天才,最终没有一个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而实际上,他当年测试过的智商不够高的两个小学生:威廉.肖克利和路易斯.阿尔瓦雷斯后来成为了诺贝尔奖得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