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家远航前,少不了地图;建设者建造前,少不了蓝图;艺术家下笔前,少不了意向图。图,便是一种目标规划,而行动前,必将要设计好这张图。信息越多,我们便会更加清楚地看清前路。客观信息就是组成这张图的根本元素。
白色思考帽客观信息的形成
信息是人与外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容,不以我们主观意志而改变的信息则是我们可以作为中立判断的客观信息。它能够更真实的反映我们所处世界的情况,能够帮助我们心无杂念地了解当前境遇,构成了能够反映客观事实的图像。当我们带上白色思考帽,就表示此时的观点是中立的,是用于展示正在运行亦或是已经被提出的建议,而绝非用于去归纳观点的。这其中有个很有趣的现象,我们对于信息的主观认识不能够当成分析问题的客观信息,但是别人的主观认识却构成了我们的客观信息,反之亦然。搜集客观信息则是为了呈现出事实。
事实与数据,通过数据整理,是最直接呈现事实的方法。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统计学的方式,搜集整理出我们目标单位相关的数据,当然搜集的越多,图就会描绘得越加清晰。要注意的问题是,要像电脑检索那样中立,因为我们往往有意或无意当中就会夹杂着我们自身情感。这是由于我们都有自己的喜好,是潜意识行为,而我们通过上学多年来形成的思辨思维在这里就要暂时摒弃掉,它会使我们内心先给出一个判断,然后再去找论据,这是一种显意识行为,那样就跟平行思维的初衷背道而驰了。比如说要做一个无聊的实验,团队一共三个人,来对比白马跑得快还是黑马跑得快,但是甲喜欢白马,就不自觉地搜集白马比黑马跑得快的信息,是潜意识行为。乙根据经验先假设黑马跑得快,再假设白马跑得快,分别找论据,这就是显意识行为。丙喜欢斑马,就搜集白马黑马都不如斑马跑得快的信息,这叫不按套路出牌,扭曲了研究目标。这三者都是不可取的行为。
事实与真理,哲学“爱智慧”,真理是哲学发展所要追求的目标。而什么是真理,尼采在其《哲学与真理》当中说到:“什么是真理,那是一群活动的隐喻、转喻和拟人化,也就是一大堆已经被诗意地和修辞地强化、转移和修饰的人类关系。”俗话说“谎话说够一千遍也就成了真理”,事实与真理之间的关系也并非我们以为的那样密切,因为事实是要经得起检验的。比如说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就是真理,康德认为“道德律力”就是真理,连墓碑上也刻着“头顶的星空,心中的道德律力。”马克思“经济决定论”是真理,我们能使之等同为事实么?价值判断终究不是事实判断。
爱德华·德·波诺博士客观信息的组织
波诺认为,在实践当中,我们建立了双层式的信息系统。第一层为经过检验验证了的事实:一级事实,第二层是人们信以为真,但未经检验的事实:次级事实。这是由于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所谓的事实都只是一种来自个人信仰和信念的陈述,我们一生当中不可能以科学实验去检验一切事物。这其实也是根据实际所作出的调和。
还有一些细节问题便是,当我们整理出海量信息时,有时反而会使我们不知所措,也许需要很长时间去归纳整理。面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集中提问的方式,筛除掉偶然性,低频性的信息。比如在荷兰法律系统中,没有陪审团制度,法官先绘制“地图”而后裁决,英美则是将诉讼案件交由律师整理,而后交由法官按法律裁决。前一种的“集中提问”是有效的平行思维,后者则是与平行思维背道而驰的。
次级事实当中也是存在层级的,是按照“总是为真,通常为真,一般为真,就整体而言为真,大多时候为真,半数为真,经常为真,有时为真,偶尔为真,曾经为真”的排序。而如上文所提到“海量问题”的时候,则可以从后往前筛除。
我们反思我们自己的思维惯性时,常常喜欢按一句话来执行,就是“跟着感觉走,牵着梦的手,摸着石头过河”,然后还喜欢自诩是理性主义,唯物主义,岂不可笑。
白色思考帽的直接目的就在于搜寻和展示信息。
【7---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