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恨交织的数学课——谈谈计算教学

作者: 张松利 | 来源:发表于2019-11-20 19:07 被阅读0次

    计算课一直是让数学老师爱恨交织的课型,爱,是因为计算课在小学数学课中的地位决定的,计算是小学数学的基础,其他领域所有知识的教学都得在计算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恨是因为计算课太枯燥,教学时,往往老师教的累,学生学得更累。

    那么,计算课到底怎样上才能让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呢?

    一、精心设计导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都要有精心设计的导入,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计算这样枯燥的课型来说更是如此。

    比如刘德武老师在执教《分数乘整数》这一课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方式:

    他做了一条几米长的口算卡片,上面所有的加数都相同,上课时,他先出示前两个数,让学生口算,接着让学生计算三个数,四个数连加……

    当学生仍信心满满的认为可以继续算下去时,刘老师把手中的卡片尽全力抖出,几米长的口算卡片,一下子就让学生傻了眼,也迅速吸引了学生全部的注意力。

    也许你会说,这节课适合这样的情境,但其余的计算课就很难创造出这样富有特点的情境。

    其实不然,让我们再来看看吴正宪老师在教学小数除法的时候是怎样创设情境的吧!

    教学小数除法这一课时,吴老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四个人去餐馆聚餐,付费时采取AA制,结账时每个人该付多少钱呢?

    这个情境看似简单,其实背后饱含设计: AA制在生活中非常常见,学生一看题目就知道该列出什么算式;同时,当商到小数位置时,人民币也是学生最能够理解的模型。

    由此可见,计算题如果我们不能设计出独特新颖的情境,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二、探究过程烧脑

    情景导入只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真正让计算课出彩的则是计算的过程,计算教学过程怎样才能让教师教的好,学生学的好呢?

    1.自主探究助新知

    大多数老师在教学计算课时,往往是直接把计算的方法教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学的累,老师教的也辛苦。

    我们不妨在这样的课中,也让学生尝试自主探究。让学生根据以往所学的相关计算内容,自主尝试本节课所要学的计算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出错,而这些错误通常都是教学中的重难点。这时再根据学生的错误进行重点点评,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记得也牢固。

    比如:在教学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时,教师在出示92÷30后,让学生自主尝试列出竖式。

    果然不出所料,学生在列竖式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把商3写在9的上面。这时,老师先让学生讨论,再结合小棒图帮助理解,学生顺利突破难点。

    2.建立联系促迁移

    迁移是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方法。计算教学中该怎样利用迁移让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入呢?

    我想,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打通知识之间的脉络,让数学知识横成块,纵成网,定能让学生把迁移这种本领学到极致。

    比如,在教学用四舍法试商时,教师设计的前测题是:84÷20,例题是84÷21,这样学生很容易想到把21看做20来试商更简单。

    在后续的教学中,又设计了84÷22,来教学用四舍法试商,需要调商的情况。

    这样,这三道题之间就有了一种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既能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又能够让学生打通知识之间的脉络,形成知识体系。

    三、练习富有思维

    计算课的枯燥,也体现在新授知识讲完后的练习过程中。如何设计练习才能让这节课真正具备含金量?刘德武老师的计算课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而有效的探索,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他设计的练习既不超出课标的范围,又极富思维含量,能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

    比如:刘老师在教学乘除法练习时,设计了这样的习题:口口口÷4,商是几位数?学生顺利回答出第一问后,他又紧接着给出了第二问:商是几位数的可能性大?第三问:什么情况下商的中间为零?

    刘老师这环环相扣的三问,每一问都极具思维含量,每一问都需要学生充分开动脑筋才能找到答案。在他的计算课上,从来就没有枯燥一说。

    我想,如果每一节计算课,我们都这样精心设计,也许计算课早就摆脱枯燥的窠臼,而成为学生思维训练的摇篮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爱恨交织的数学课——谈谈计算教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lkai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