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传统文化爱好者国学与传统文化
王阳明传习录(六):尽心知性 生知安行

王阳明传习录(六):尽心知性 生知安行

作者: 星星之火合伙创业 | 来源:发表于2018-11-11 21:02 被阅读5次

徐爱问:“昨天听闻先生‘止至善’的教诲,已然觉得功夫有所着落,但思前想后,觉得与朱子‘格物’之说有所不合。”

先生说:“‘格物’是‘止至善’的功夫,你既然知道‘至善’了,那么也就知道‘格物’了。”

徐爱说:“昨天似乎已经通晓个大概。但朱子之说,有《尚书》中的‘精一’、《论语》中的‘博约’、《孟子》中的‘尽心知性’作为依据,所以我还是不明白。”

先生曰:“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今既不得于心,安可狃于旧闻,不求是当?就如朱子亦尊信程子,至其不得于心处,亦何尝苟从?

先生说:“子夏虔诚地相信圣人,曾子则从自身反省。相信圣人固然不错,但不如反省自身来得好。你既然没有想清楚,怎么可以拘泥于旧的学说,而不去探求真正的道理呢?朱子虽然尊信程颐,但也有不得于心之处,朱子也没有盲从。精一,博约,尽心知性与我的学说也是吻合的,只是你没有认真思考罢了。”

先生说:‘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的人能够做的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的人能够做的事,‘夭寿不二,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的人做的事。朱熹错解了‘格物’,只是因为将之倒过来看了,认为‘尽心知性’就是‘格物致知’,要求初学者就去做‘生知安行’的事,这怎么可能做到呢?”

王阳明这段话说的太好了!

什么是尽心知性知天?它来自《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说的尽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考,而是反思。理解他人的思想,认识现实问题,但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反思自己的言行上来。

尽心,就是彻底的反思自己。知性,就是了解懂得人性。做到了尽心,就能做到知性,做到了知性,就能知天,天人合一。

存养你这颗心,存养你的本性,以此来对待天命。不论寿命长短,都不要改变对待天命的态度,修身养性,等待天命。

什么是生知安行?《礼记·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生而知之,生下来就知道,天生的本能。学而知之,通过学习去知道,通过学习去获得知识。困而知之,遇到困难了去学习知识。无论是哪一种,只要你去行动了,最终都学到了做人的道理,那就是一样的。

安而行之,心安理得去行动,去做事,自愿的。利而行之,为了利益去行动,去做事。勉强而行之,不是很情愿,勉强的心态去做事。无论是哪一种,最后都达到了成功,那就是一样的。最不可取的是,困而不学。

所以王阳明认为,‘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的人能够做的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的人能够做的事,‘夭寿不二,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的人做的事。

王阳明认为,对很多初学者来说,生知安行是非常困难的事,不容易办到。我们就要通过困知勉行,学知利行来逐渐达到这个境界。

徐爱还是不明白,问到:尽心知性怎么就是生知安行了呢?

先生说:性是心的本体,天理是性的本原,尽心便是尽性。《中庸》说:‘只有天下最为诚挚的人,才能真正尽性,才能通晓天地造化。’‘存心’,是因为心有未尽之处。知晓天道的知,如同知州、知县的知,是将此作为自己分内的事,所以知天就是与天合一。‘事天’,如同儿子侍奉父亲、臣子辅佐君主,必须是恭敬小心侍奉,才能够没有过失,然而却是与天分离了。这便是圣人与贤者的区别。至于‘夭寿不二’的心,是教人一心行善,不可因为处境顺逆、寿命长短的缘故改变行善的心,而要时刻修养自身、以待天命。只要领悟到处境顺逆、寿命长短都是命中注定的,我也能够做到不为此改变心意。‘事天’虽然与天分离,但已然看到有个天道。‘俟命’则是尚未看见天道,好比是在等候自己与天道相见。这便是初学者确立其心的开端,是要其于困苦中勉力。如今却倒过来去做,所以使得学者无从下手,不可能去先做生知安行。” 

王阳明这段话:惟天下至诚 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在《中庸》里原文是:“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是能够充分实现自己天性的人;能够充分实现自己的天性,就能够充分实现他人的天性;能够帮助别人充分实现天性就能充分实现万物的天性;能够让万物充分实现天性,就可以赞助天地化育为物;可以赞助天地化育为物,就可以跟天和地并列为三了。

徐爱说:“昨日听闻先生教诲,于隐约之间体会到应当怎样用功了。今日听闻先生此言,更没有什么可怀疑的。我昨天早上想,‘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都是从人的心上说的。” 

先生说:“是的。身体的主宰便是心,心的作用便是意,意的本体便是知,意所指的对象便是物。如果意念作用于侍奉双亲,那么侍奉双亲便是一件事物;意念作用于辅佐君主,那么辅佐君主便是一件事物;意念作用于友爱百姓、善待万物,那么友爱百姓、善待万物便是一件事物;意念作用于视、听、言、动,那么视、听、言、动便是一件事物。所以我才说‘不存在心之外的道理和心之外的事物’。《中庸》里说‘不诚无物’,《大学》里说‘明明德’的功夫,都是要教人‘诚意’,而‘诚意’的功夫就是‘格物’。”

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我们要先困知勉行,不要被困难所打倒,不忘初心,不改初心,不断修身养性,不断学知利行,最后就能达到尽心知性 生知安行的境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阳明传习录(六):尽心知性 生知安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lkf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