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从历史看组织》,第十一章“结构的老化”。
王安石变法一事,宋神宗、王安石都想改革变法,按说君臣遇合,比较容易成事。许倬云先生认为失败的原因为:第一,结构的原因,宋朝结构老化,党派之争,比如司马光不管政策是否对国家、老百姓如何,只要是王安石一派的,都反对。其中有一句话说得好:“王安石只想改变政策,没想到改变结构”(这跟我在江苏评审时说的“我认为打破、重建组织结构可能是比政策更有效的赋能人力资源的方式”)第二,因为王安石以及急功近利,想短时间内看到改革成果,手下没有得用之人,手下的人只是把跟随王安石变法当成快速升官的途径。导致“政策是好的,但执行政策的人心坏了”结果的出现。第三,王安石性格方面的原因,虽然他是好的政策的制定者,但不是好的执行者,他是一个别扭、固执、不善沟通的人,宋神宗也不善沟通,好的改革执行者需要说服别人,还需要让不同人、不同群体间展开合作。
另外,宋朝实际上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工商业和贸易,当时佛山出产的小铁器大部分运到外洋,中国生产的钢铁数量全世界第一,而且跟世界第二的意大利比起来要多一大截。但这些商业苗头和新的经济体形式不被儒家官员所理解。当时的官员一生都被训练着写道德文章,比如朱熹虽然能力强,学问好,但在处理实际政务上却没有作为。其实这时的儒家已经和孔子要求的“君子不器”差距很大了”。这也是我们今天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意义所在。
“儒家的意识形态常常令他们去推敲一个人的动机,推敲一个政策的目的,而不去推敲一个政策执行后的效果”,初心、过程、结果均要关注,致广大而尽精微,执其两端用其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