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22岁时

作者: 墨离Sun | 来源:发表于2018-09-15 01:34 被阅读39次
    写在22岁时

    有些故事现在不写,就再也不会写了;有些人现在不去回忆,就再也没法回忆了……

    高考结束的时候,我想写一篇关于高中的回忆,可是我没写……到了大学,就再也没有当年的心境了,所以说,有些话,还是趁早说得好。

    大学毕业,两个月了,整整两个月。距离飞向伦敦开始未知的生活,还有不到一周。母校新生军训都已经悄然结束,属于我最青春的时代,就这样离开了,悄无声息。

    距离上一次静下心来写《别了,西农学生会》,已经过去将近一年了,也就是说这300多天里,除了一篇在考场上关于“佛系青年”的申论,我一个字也没动。

    这一年被各种各样的情绪包围着,有太多的感悟,却又不知道应该如何叙述,就像现在一样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写些什么?

    那就把时光倒回去吧,倒回到高考结束,倒回到填报志愿的时候。

    因为,有些决定,只会在特定的年龄做出,比如18岁。

    写在22岁时

    01 独立、叛逆和不甘

    2014年夏天的高考志愿里,18岁的我没有选择南京和苏州,毅然选择了一个离家一千多公里、火车要坐17个小时的小镇,镇上唯一的大学名字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选择这所学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年少轻狂,真的是轻狂。梦想着离开家,离开父母的怀抱和保护,独自一人漂泊在外,那简直是当年最大的梦想;二是不甘,也真的是不甘。老实说高考前我从未想过会来这里,对,就是从未想过。当年高三的课桌上,我刻下的理想大学是复旦,渴望去的城市是上海。显然,我一个都没实现。复读,似乎没必要;不复读,心有不甘。

    于是,填报志愿时,我只能把所有的不甘寄托于未来的四年里。我告诉自己,四年后我是一定要得到一个学业上更好的结果,同时毅然选择了西北小镇的“985高校”,因为那是离梦想最近的地方。

    暑假很快过去,那年因为学校80周年校庆,军训开始得特别早。于是在大多数同学的空间照片还是旅游和美食的时候,我便踏上了从江苏到陕西的旅程。坐在车上的我并不知道这次旅途会带来怎样的震撼,以至于毕业时,坐在回家的高铁上回想起来,仍是触目惊心。

    写在22岁时

    02 对着“黄土”和“高坡”起誓

    犹记得那是行程的第二天早上,我坐的车驶入河南和陕西的边界,那里的高速路段不是很好,非常颠簸,严格来说更类似于国道,而高速周围相比于江苏省内的郁郁葱葱,更多的是黄土和几棵稀疏的小树。

    看着窗外,忽然心底油然生出一种悲凉,那是一种无以名状的无助感和反差,泪水瞬间夺眶。我开始不住地发问:我几年的起早贪黑就换来了这么个地方?与心中理想的城市和生活相距甚远。我无法回头看母亲,那一刻,我真的是理解了什么叫“自己选的大学,跪着也要上完”。

    悲伤总是短暂的,随之而来取代它的是不甘,在那里我对着我理解的“黄土高坡”(因为后来见到了陕北真正的黄土高坡,显然高速周围还算不上)起誓,“四年后,我是一定要离开这里的。” 往后漫长的四年里,河陕边界周围“黄土”和“高坡”的画面一直深刻地留在我的脑海里。

    毕业时坐在回家的高铁上,我开始回想当初那个画面,开始问自己“当时为什么会突然哭,为什么会有那种一定要离开这里的誓言”。我才明白,现在,对于在陕西地区已经生活四年的我来说,那时的画面再平常不过了。可是在当时,对于一个只有18岁,几乎没有出过远门却仍然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的我来说,“黄土”和“高坡”带来的震撼,带来的那一种无助的悲凉和反差,即使是现在的自己,也很难体会。

    可是当年那个连理想大学和地方都没有的誓言看似无厘头,甚至都不能算是誓言,却比之前做的任何决定都要坚决和坚定。

    如果说,高中时期是万人争抢过独木桥,那么大学时期更似一场孤独的马拉松。我想,最能让我坚持在路上一直跑下去的,很大可能就是那一秒的悲凉和后一秒无厘头的誓言。

    写在22岁时

    03 没能遵从内心的专业选择

    跳过狗血的专业选择大剧,跳过一系列为什么学这个专业的问题。高考前的志愿和录取,更像是听天由命,而真正令我遗憾的是转专业时候的优柔寡断。大一下学期,转专业前夕,我最终选择了放弃,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

    写在22岁时

    沉浸在后悔和懊恼中的人,是大一的我,22岁的自己,想回忆的却是四年里从这个专业得到的东西。

    我真正意识到无法继续这个专业是在大二,当各种专业课抛向我的时候,我第一次深切体会到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自己做不了的事情。而在这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即便是在毫无兴趣且不擅长的领域。从那时起,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开始斗争自己的固执和骄傲,开始慢慢尝试接受至少在这个专业自己不如别人的事实,这其中的复杂情绪,可能只有自己能够玩味了。

    “毫无兴趣,毫无天赋”。这就是四年学习后,我对自己和这个专业关系最中肯、最客观的评价。

    当决定离开这个专业之后,对于我来说,更大的痛苦是,你首先要把这个专业学得非常好或者换句话说,至少考试成绩要很高。然后,你才有可能在硕士阶段的学习中,进入别的领域。老实说,这件事我纠结了很久,我想换专业的前提是我要把专业学好,那我都学好了为什么要换专业呢?

    大学四年的学习,与其说最痛苦的是60多门课本身,不如说是自己和原来的自己不断抗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我学会的是坚持,而撑着我走下去的,也许是高考后的不甘,也许是黄土的悲凉,也许是无厘头的誓言,抑或是,它们都是。

    当我平静地把这些文字敲出来,并且略去中间每一次考前的通宵、痛苦和无奈时,我发现这一次,我真的释然了。我没能带走四年学的知识,可是撕掉转专业申请表那一刻的我一定也不会想到,未来让我撑过大学最后艰难时光的,居然是在学习中磨练的抗压和坚持。

    生活就像盒子里的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当命运狂风卷来,我能做的,只有紧紧抓住当下,然后顺其自然。论文答辩结束的那一刻,我终于告别了这个专业,我在朋友圈写道,

    “我希望自己时常回忆,也希望自己永不再想起”。

    写在22岁时

    04 绕不过的青春,绕不过的学生会

    不可否认,在我的大学时光里,学生会占据了很多。从部委到副主席的三年时光里,酸甜苦辣,又能与谁人说?我对学生会所有的感悟和祝福,都写在《别了,西农学生会》里。

    有的人说大学是一定要去学生会的,也有的人会说学生会都是在浪费时间。我觉得,不过是一段经历而已,没有应该去,也没有一定不应该去,在这段经历里,每个人都会得到不同的东西,看到不同的世界,一切取决于我们自己。每一段经历都会带来不同的感悟,不过我们时间太短,无法全部去经历,只能先认识自己,再选择想要的经历。

    在学生会的三年里,我认识了一个新的自己,变成了更好的自己,那么这段付出的青春就是无悔的。

    写在22岁时

    05 疯狂的三月,迷茫的四月,收获的五月,决定的六月,孤注一掷的七月

    前三年兜兜转转,一边抗争着毫无兴趣的专业,一边在学生会里忙忙碌碌,猝不及防就大四了。我们开始面临着人生的选择,不知道的是,这算不算最重要的选择。

    对于我来说,大四的开始,便是英国高校申请季的开始。只是现实的漫长而又曲折一点点磨灭着我的耐心。从十月份提交申请材料到来年的5月份前,我只收到了伦敦国王学院(KCL)的录取,并且我清楚地知道这不是我的理想院校。

    这7个多月的时间里,从满心欢喜地等待录取,到惴惴不安的忐忑,再到热锅蚂蚁的焦急, 最后只能说心灰意冷。于是我这个没有做好准备进入职场的人,只能硬着头皮去找工作,这已经是三月份的事了。我一面应付着辅导员就业的催促,一面开始投各大公司的简历和准备某省委选调生的考试。

    大学时光的最后阶段,我没有大一畅想的那般游山玩水,没有各种各样的同学告别会,也没有校园的各处留影纪念,我想把他们拆成一个月一个月,因为最后的每一个月里,都过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疯狂的三月里,每一天半夜都会惊醒,查看手机邮箱是否有一封录取offer,有时是幻听到邮件的声音,有时是真的有邮件,却都是一些垃圾广告。在一次次上海与西安的往返中,在这个大部分人都已经考研成功或者前途已定的烟花三月,我渡过了大学最为痛苦的时光。

    到了四月份,我拿到了两家世界五百强公司的终面资格,选调生考试也成功入围面试名单,最重要的是,伦敦大学学院(UCL,QS世界排名第七位,英国G5高校之一)给了我一个系主任教授面试的资格。四月的西安已经没有了冬日的阴冷,西农的校园里已经有了郁郁葱葱的景色,宿舍门前的苦练广场里,已经有了些许同学畅聊的身影。走在校园的路上,我既想多看两眼,又明白,也许四月一过,迎接我的就是一场场疯狂的面试风暴。

    五月的第一天,劳动节,下午6点,英国时间当天中午11点,我接到了0044开头的英国电话。五月的第二个周末,我一个人前往无锡参加选调生面试。接着就是两家公司的终面……当然,还有毕业论文的撰写。

    六月,我等来了伦大的录取,选调生的体检通知,两个企业的录取。

    写在22岁时

    在决定的六月里,我选择了最初的梦想,接受了伦大的offer。六月,也是毕业季,整个学校都笼罩在毕业的怀念氛围里,图书馆、教室、操场、苦练广场,三号楼,穿着学士服的毕业生们在努力留下在学校的最后一个身影。路边的烧烤摊,霓虹闪烁的KTV还有半夜的宿舍楼,到处是酒杯和酒瓶碰撞的声音。我原以为我的毕业季会和所有人一样,在操场上畅想未来,在KTV尽情宣泄,在路边的烧烤摊喝着果啤撸串到凌晨,在苍山洱海旁照出最青春的宿舍合影。

    可是这些都没有,我一直觉得,也许是命中注定,我的大学四年,必须要忙碌着、奔跑着、焦虑着,直到最后毕业的最后一刻。从我选择接受伦大录取开始,就意味着,六月,我不仅要完成我的毕业论文(前面做了那么多事,毕业论文几乎一字未动),更为重要的是,我必须考过要求的雅思分数。所以当所有人都沉浸在或离别或憧憬或怀念的氛围里时,我还得和自己说,“你还没有资格去想这些事。”我一个人背着书包,穿梭在教室和宿舍之间,像个毕业生里的奇葩,早晨6点的苦练广场,晚上12点的鹅掌楸路,甚至毕业典礼时手上的写作资料。我的毕业季,叫孤身一人。

    写在22岁时

    七月,送别了一个又一个同窗,五味杂陈。我一面知道也许这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了;一面又在想,如果这次雅思考试过不去,我又将面临失学。当坐上飞向考场的飞机时,我明白了,什么是孤注一掷。

    写在22岁时

    其实我知道,一旦这次考试失利,我很可能就会成为那个典型的SB,作为反面教材成为茶余饭后的笑谈;而如果顺利考过,则也许会成为勇敢的追梦者。至少考前我是这么想的。   

    有时候就是刹那间的一个选择,结果就会完全不同,我们总是在乎别人怎么说、怎么想,因为我们在看别人的时候也只会去看结果而忽略所有过程。但是当我走完全部的大学生活,我发现,我的人生和所有人都没有关系。对于别人来说,重要的是结果,那是可以评价我的唯一标准,而对于我自己来说,重要的却是追求结果的那个过程和在那个过程里拼尽全力的自己。

    “我们一生的努力,就是在证明我们到底有什么样的命”,在这个阶段后,我的命是雅思7.5分和顺利入学。当我把语言成绩提交给伦大的一瞬间,我知道,属于孙振豪的大学生活,彻底结束了……

    写在22岁时

    06  “我选择未来无限可能的人生,或好或坏”

    “我们一生的努力,就是在证明我们到底有什么样的命”,这是我一直信奉的一句话。因为这句话,我选择了放弃只要通过体检就可以入职的选调生,选择了未来毫不确定的UCL硕士(甚至如果考不过雅思都有可能去不了)。当一件事,真真实实摆在你面前的时候,关系着你的前途,你的命运,你是没法不纠结的。一面是我一直追寻的梦想,一面是稳定的收入和生活。

    在上交放弃声明的那个早上,我在微博里写道:“22岁的年纪,我选择未来四十年,无限可能的人生,或好或坏,没有遗憾。”

    是啊,就像写这篇文章时一样,现在的我22岁,即将飞向伦敦开启未知的、全新的生活,我想去看看我的命,我想让自己努力到筋疲力尽,去看看,属于szh的命。

    写在22岁时

    临行前回顾自己的大学生活,如同剧本事先安排好的一样,高考失利且选错了专业,却因为如此,磨炼出了更加成熟、更加坚韧的自己,而又因为这个更好的自己,才顶住了疯狂三月到七月,开启了后一个人生的篇章。

    “人生几十年,谁能料定!”我们一直都在做选择题,而下一阶段的人生就是这个题的答案。曾经的幸运和痛苦,都将化为下一阶段人生的财富。

    写在22岁时

    毕业论文里,我在致谢部分写下了:感谢18岁的自己,有勇气来到这个离家一千多公里的小镇。答辩时,导师问我,“你为什么感谢自己?”,我想说,我为什么不感谢?感谢那个有勇气走出去的自己,感谢那个独自坐在通宵自习室的自己,感谢那个在学生会挥洒青春的自己,感谢现在这个坐在电脑前,22岁的自己!

    写在22岁时,我还不知道社会的艰难,我还不知道生存的压力,很可能很多年后会发现去西农,来伦大是个错误的决定。可是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是18岁和22岁才敢做的决定,19岁的szh不会选择西农,23岁的szh,谁知道呢?

    22岁,我对自己说:“只要还有梦,只要还在努力,那就是我的命,或好或坏,没有遗憾。”

    写在22岁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写在22岁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lqz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