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中庸》记载:“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孟子·离娄下》记载:“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论语·宪问14.24》记载:“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什么意思。《中庸》,《孟子》,《论语》罗列的这几句话,想表达什么。
‘得’字。重点是这个:‘得’字。“得一善”,“自得之”,“为己”。怎么:得。
何为:‘为己之学’。这是鄙人要说明的问题了。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仁’的问题。道理是这样的。
一样的。我们今天学《论语》,学儒,会看到:‘仁’字。‘仁’,作为一个字来讲,他和所有字一样。他(既:‘仁’字)是由单人旁“亻”,和两横“二”组成。和大多数漢字一样,有偏旁,有部首。这是作为,一个字来说。
但,若要论:精神,意義,含義,和所代表、所承载的价值来看,那:仁字,可以说有一系列的,长串地价值。但是逻辑的堆砌,那像哲学,很多哲学家,就喜欢罗列概念,梳理出字里行间的关系,并将之统统列举出来,好像,是他懂了。
他明白了,实际上,或者他只是读书多而已。他只是记忆力好,并将之概念,与该概念有关系之概念汇总,和罗列出来……这是:“今之学者”们的行为。
既:为人。“今之学者”们,类似一个:帮你看书,帮你总结地搬运工。这是我给今之学者们,下地定义。也没有好,和不好。只是他们就是:搬运。
他们看书,大量地书,然后总结、汇总,然后搬运,搬运,写成一本儿“自己的”书。扬名立万。这是,今之学者们的做法。他们是这样。
但是,你问他们,懂没懂,他们(既:今之学者们)会给你罗列出一长串儿地概念……这本书,怎么说,那本书,怎么讲……好似专业,然后让人以为,他们好似“懂了”。但实际上,他们究竟懂没懂,鄙人無知也。这就是,为什么孔子提:仁,《论语》讲:仁,仁字,在《论语》经常见。可是,孔子却不止一次的说:“不知其仁也。”(出自《论语·公冶长5.8》)或:“仁则吾不知也。”(出自《论语·宪问14.1》)既:孔子说我不知道他仁不仁。
我不知道他仁不仁。仁,不是逻辑上地堆砌,仁,不是你看很多书,做很多笔记,然后罢有关的句子,段落,搬运到你自己的文章,你自己的书里,表示你:“懂”。
这不叫:仁。这叫:古文书搬运人员。实际上我认为,这是一个蓝领的工作。
道理是一样的。我并不认为,你的记忆力好,你看书多,然后在书上划线,把书页折角,然后誊抄到你自己的文章里,这种行为方式有什么:技术含量。我认为,这唯一的“技术含量”,就是你比一般人,或者更喜欢坐着。坐着,看书。
除此之外,鄙人觉的,你和流水线上地工人们,没区别。無贬,無褒,只是就事论事而已,一样罢了。你罢一堆的概念,誊抄出来,然后精细的,写成了一本儿“你的”书。非常精细,也非常精美……当人们问你的时候,你可以侃侃而谈,这本书的多少页,甚至哪一行,哪一段;那本书的多少页,哪一行,哪一段落,行云流水,使听者,無不叹服,叹服你的读书多,记忆力好,叹服你的从容,不迫,叹服你的镇定、自若……等等。
但若问鄙人,“汝仁否”?鄙人也会回答:“不知其仁也”。道理,是一样的。并不是说,鄙人敢于自比孔子,不是地。
而是吾真地不知道,你仁,或不仁。因为仁,不是你的“知识渊博”,也不是你的:“温柔体贴”、“善解人意”,仁,不是这些东西。
仁,是:一个人,为己而学,通过看书,和写文章相结合的方法,“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以后地不断向上,向上,直至见性。
1.
这是:仁。鄙人已经尽量用人类地语言,来解释如何得‘仁’了。但是,这个:“自得之”,“得一善”,自得之,与得一善之:得,是非常形而上的。说实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就是,这种快乐,这个:‘得’,是非常,非常个人的一种感悟,非常私人,就像开悟一样,一千个人,可能有一千种方法、和办法开悟。很神妙,可以形容,但不知道你能不能同样理解,能不能同样感悟,能不能同样接受,和前进了。答案,或许是否定的。所以,开悟的人很多……但是这个‘得’,却是很私人的。不断的‘得’,也既是不断地:开悟……开悟,开悟,开悟……
2.
然后,抵:仁。道理是这样地。鄙人地方法,就是:写文章。写,写,写,然后就到今天了。所以实际上,没有一个人能證明:我‘仁’了。因為:
首先,没有绝对地证据,能证明他到‘仁’了。
其次,即便他尽可能地搜集了证据,证明他抵:‘仁’……他人也未必能够真正理解;但同样,也没有证据表明,他人不能够理解。
因為,同样也没有充分地证据能表明,他人是‘未仁’(既:未抵‘仁’)的。所以仁,对于同处人世間的人类而言,本身就是一大悖论。
3.
道理是这样的。----作者:李禮 庚子年 三月初二 于自家中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