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签约作者合集旅行·在路上哲思
宗教中国化思考1:从世界宗教的“本土化”说起(原创)

宗教中国化思考1:从世界宗教的“本土化”说起(原创)

作者: f31233e063da | 来源:发表于2019-08-16 07:19 被阅读1次
宗教中国化思考1:从世界宗教的“本土化”说起(原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因此,在新时代,我们必须要深刻认识宗教中国化的重要意义,积极研究中国化的规律,推动宗教中国化不断向纵深发展。

在研究中国宗教的进程中,我们不能脱离世界宗教“本土化”的借鉴与思考。一方面,因为中国宗教史本身就是世界宗教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世界上许多国家“本土化”中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亦或是失败的教训,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推动中国化都有着正反两方面的启示。

从世界宗教史的发展来看,不同宗教在不同国家,都面临着“本土化”“民族化”“处境化”的机遇与挑战。不同的宗教在不同国家的传入与发展中,或多或少都曾遭受到种种曲折,但在曲折中又不断传承、丰富与创新,推动了宗教的自身发展。正如著名比较宗教学家尼尼安·斯马特在《世界宗教》这本书中所说的,“每一种宗教都浸透在各种不同的文化之中,同时也被各种不同的文化所浸透。”

世界宗教的“本土化”发展中,不能脱离宗教的核心教义。世界宗教虽然五光十色、错综复杂,但同一宗教在发展中,都有其同一的“血缘,”即其宗教的基本教义不能也不应改变。如基督教的“摩西十戒”,佛教中最基本的“缘起、法印、八正道”等教义,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信众中,都同样象鲜血一们流淌在信众的脉搏中。当然,值得我们警惕的是,当今世界,出现一种极端主义思潮,特别是在伊斯兰领域,追求原旨主义,倡导建立所谓的“纯伊斯兰国家”,对世界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这与宗教的初心是背道而驰的。

世界宗教的“本土化”,必然要求宗教与当地传统文化相融合,在传播语言、传播方式、宗教价值观等方面,融入了本土特色。以基督教为例,“基督教宗教希腊化”时期,当时保罗就用希腊文来写信,并且《宗教大事录》《四福音书》等大部分新约经文都是用希腊文来写作的。这种语言的本土化,较为有力地推动了基督教从“犹太基督教”到“希腊基督教”的过渡与转变。而在非洲,有意思的是,为了更好地吸引人们传教,在20世纪30年代,在当地人的画作中,竟然把耶稣和圣徒画成了黑人,亚当和夏娃也成了黑人。而在中国,传教士利玛窦则穿上中国的传统服装,进行传教。至于宗教的价值观,在遵循其基本教义的前提下,在不同地地域都融入了自己的传统文化,所以正如尼尼安·斯马特说的,“我们在许多国家都可以发现每一种信仰,而每一个地区都为每一种信仰增添了自己的特色。德国的路德宗不同于美国的路德宗;乌克兰的天主教有别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希腊的东正教与俄罗斯的东正教有差异。”

宗教中国化思考1:从世界宗教的“本土化”说起(原创)

历史上,世界上各种宗教的“本土化”,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了宗教。任何一种宗教的诞生与发展,都有着曲折的过程。而在不同国家的传播中,宗教与本土文化碰撞、交流与融合,进一步推动了宗教的“本土化”,从而更丰富了宗教的内涵。以佛教为例,汉斯·昆在《世界宗教寻踪》中曾把佛教的传播分为“南传”与“北传”。“南传”的路线是从印度到斯里兰卡、缅甸、泰国和中南岛等国,而“北传”的路线是从印度到中国到朝鲜、日本等国。他又把佛教的传播分为四个范式,即原始教团、上座部、大乘和藏传佛教。佛教在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与本地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极大地推动了自身的繁荣与发展。特别是在中国,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等不同的佛教宗派异彩纷呈,真正推动了佛教的“本土化”进程。

宗教中国化思考1:从世界宗教的“本土化”说起(原创)

宗教的“本土化”是一个长期的、发展的过程,历史上不同的宗教曾有许多“本土化”成功的典范,而今天,我们更要以史明志,从中不断学习与借鉴,为更好地推动宗教中国化进程而不懈努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宗教中国化思考1:从世界宗教的“本土化”说起(原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lvxs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