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又叫卜商。在战国时期一般对时代有影响的大学者,蒙受他的影响很大。
“贤贤易色”,宋儒习惯于把“色”解读“女色”,他们对“色”的解作“女色”、“好色之心”。但喜欢美丽的女子,是人之常情,而做了贤者之后,就要违反人情,不能喜欢美丽的女子了吗?那别做贤者了,还是做和尚吧!
朱注:贤人之贤,而易其好色之心,好善有诚也。
皇侃疏:凡人之情。莫不好色。而不好賢。今若有人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於賢。則此人便是賢於賢者。故云賢賢易色也。然云賢於賢者。亦是奬勸之辭也。又一通云。上賢字猶尊重也。下賢字謂賢人也。言若欲尊重此賢人。則當改易其平常之色。更起莊敬之容也。
朱子的意思是,“重视贤德,而不是容貌”,把“贤贤易色”归于夫妻相处之道,可。但子夏并不是说“事妻贤贤易色”,而仅仅是指“贤贤易色”呀。而且这样的解释把女子的美貌放在了贤德的对立面,这不是对女子的容貌有偏见吗?长的美难道是她的错?
现实世界中的人生,正如孔子所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与孟子同时代的告子也说:“食也色也。”人们对于色欲与饮食的追求,是永久的。凡是人的生命离不开两件大事:饮食、男女。孔子从不认为男女之色是错的,也不可能教出一个认为成为贤者就不能喜好美丽容貌女子的学生。
“贤贤易色”的“色”应解释为态度,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看到一个人,学问好,修养大,看到他就肃然起敬,态度也随之改变。(《论语别裁》)
这是很朴素很真实的描写。都不用说贤者,就说你跟一个爱学习的学霸(学霸一词就表达了学渣对他的尊重之心)坐在一起,他在一直看书,就算你一开始还是在玩手机,玩了一会儿,你都会想,我是不是太学渣了,好歹装个样子嘛。不管实际上你看进去多少书,但你的态度的确是因为一个更好的人而改变了。这就是人之常情啊。
再来分析一下结构,一开始先提出“态度”,然后以三个分论点——孝道、臣道、友道具体解释这个“态度”在不同情境下如何体现,然后再总结,达到了之后,“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如果这句话理解为贤者不能“好色”,那恐怕孔夫子也称不上是圣人了。因为圣人,是不会违反人情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