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日更的第169天
皆因当年一把火,枯木残碑泣夕阳。
早上突然被刷屏了;
拥有850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突发大火。
目前大火已经被扑灭,教堂顶部基本已经被烧完,连标致性的塔尖都倒塌了。
整体结构还在,但是修复起来至少要10年,在这期间是没机会看到了。
不仅一声叹息,说没就没了!
这座历史留给我们的记忆,它的这次涅槃是全人类的损失。
很多人没有去过,但都听说过。
从小时候雨果的名著《巴黎圣母院》,到圣女贞德册封。
建筑在建成那一刻,已经不止是建筑属性了。
它参与历史的进程,被人赋予新的意义,最后变成文明的象征。
巴黎圣母院建于1160年,也就是中国南宋辛弃疾刚考完试等着上班。
建成于1345年,也就是中国元朝末年,朱元璋开始做和尚。
作为建筑本身,它依然是辉煌美丽的。
所有建筑在历史面前,都给人类留下的宝贝。
Q1,错过的越多,越发现永远太短
事件发生后,很多人发文感叹!
还有很多人聚集在附近的教堂,向这个历尽沧桑,毁于大火中的建筑祈祷。
巴黎大主教说:“如果你想要祷告,这就是最好祷告的时机。”
更多的人应该是惋惜,等修好我已经快40岁了,时间都是一次性的。过去了就过了。
想想已经几年没有出过远门了,知道自己想去一个地方,只是觉得还有大把时间。
想去很多地方,都要等以后有机会在去做。
人的适应能力真的很强,当熟悉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忽视它的存在。
然而世事无常,每次觉得不可能的事。都结结实实的打你一棒,告诉你一切都有结束。
“有时候,有时候,我会相信一切都有尽头,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
我们知道事情有一天会结束,只是太久没有结束,以至于以为它会永远在那里。
最终我们不过是,永远的一部分。
Q2,余生并不长,熟悉的东西越来越少了
长长想着反正还在,以后有机会好好看。不说远的很多人,身边想去的地方都没去过。
每次开年都计划说,我今年要去那里玩。年底一看自己还是没动过,甚至连自己待的城市都很少逛了。
身边的变化太快了,前两年回老家。
按自己记忆去找,很多东西都已经不再了。
以前夏天游泳抓鱼的小河被改造成公园,两边都被盖成了一栋栋高楼。
自己上过的学校也搬到更大的地方,自己待了十多年的地方开始慢慢变得模糊起来。
熟悉的地方不断消逝了,能被记住的也越来越少了。
人是需要一些坐标的,随着节奏的不断变快,对时间的感知就更依赖这些不变的东西。
比如记忆中的建筑,因为一些地方才能回忆起来的经历。
在一些地方发生的故事,它也会依附在这些建筑上。小时候觉得自己家的房子好大,长大回去看又觉得好矮。
熟悉的东西越少,长大的人越孤单。
Q3,还有多少个巴黎圣母院,等着被我们惋惜
生命无常,世事亦是无常。
很多时候都是为眼看悲剧发生而痛苦。
还未出发的人,历史留给我们的东西不多了!
不只是国外,在我们国内也有很多,这样的历史的见证者在我们的无奈中消逝。
不管是那个国家的东西,最后都是全人类的,没有人可以单一生存。
都是在相互衬托中找到自己,中国的应县木塔,是辽代时期的建筑。
现在算起来快1000岁,但是他已经太老了。
经不起任何扰动,因为结构全部是木质的。目前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老去,因为整体都是木质结构。
没有使用一颗钉子,意思就是现在的人没有能力去修复它。
何止一个伟大能形容,古代中国的匠人技术,一直都是世界领先的科技。
但是在木质材料里,如果出现和巴黎圣母院一样的问题,可能在一夜之间灰飞烟灭。
梁思成先生评价这座塔时说:
“佩服建筑这个塔的时代,没想到木结构建筑可以到达这个高度。佩服这些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佩服这些不知名的匠人。”
Q4,建筑为人类承载了太多东西
历史不只留在文字和故事里,还有一个个亲历者建筑。
每一个历史事件发生,都伴随一个地方和建筑被人记住。
巴黎圣母院为见证了历史,拿破仑加冕,圣女贞德冤屈在这里昭雪,最后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从建成那一刻,就开始为人类承载历史。从亲历者到记录者,最后变成人类文明的象征。
只要是我们相信的,最后都会变成现实。
巴黎圣母院起火了,很多人发文表示遗憾。
我也很遗憾,历史留给我们的不多了。
接下来就开始夹带私货了。
这事本质上讲,是一个教堂着火了。
剩下的一切都是人赋予它的意义。
意义就是人类共同的约定,于是有了悟道的菩提树,有了冬梅傲雪。
一个东西就在那里,想用这个说什么?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建筑要忍受人类自己赋予的意义。
就看个人发挥了,希望不要打着保护的名义,破坏历史的痕迹。
圣母院还还会重建,只要人赋予的意义没变,它拥有都是圣母院
一砖一石,日复一日。穿越一个又一个世纪,爱未曾消逝。《大教堂时代》
用我之思考,磨出你的思想利剑
鱼堂主原创首发,转载请联系微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