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不吴晓波的《人间杭州》

作者: 夏木遇见何夕 | 来源:发表于2023-03-12 17:10 被阅读0次

看过吴晓波的《大败局》《激荡三十年》后,读这本《人间杭州》,带给我一种很不吴晓波的感觉。

从记者到财经作家,记忆中吴晓波的作品鲜少有写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原以为他与一个城市的记忆会偏重经济,毕竟这是他最擅长的,而在这本书中,自篇首至结尾,他的每一节文字,都包裹在浓浓的历史文化情怀里。

这是一座他生活了40年的城市,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看惯了的美景,熟悉的缺了陌生感。

连他自己都说:

行遍天下之后,客观而言,杭州的山水若在世界各胜景中排名,或许进不了前二十位。

但在一个中国人心中,与杭州有关的历史文化名人多得数不胜数,若这些名字被一一朗诵出来,便使这座城市生长出别样的气质,这亦是杭州不同与别处的价值。与此同时,古往今来写杭州的文章也多得数不胜数,尤其佳句名句迭出,老人小孩都能随口吟出。

我不知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萌生了写作这座城市的冲动,仅仅是因为疫情居家时间多了吗?又或许是受土耳其作家帕慕克写作伊斯坦布尔的启发?我想不全是。

吴晓波一直是一个敏锐的观察者,对经济如此,对自己熟悉的城市亦是:

作为一个城市的观察者,你只有触摸到了更多的灵魂,才能真正地进入它。你发现他们,跟他们说话,看他们落泪和欢笑,渐渐地,你已经是他们中的一部分了,继而成为城市的一部分。这是一个身不由己的过程。

没错,当人成为一个城市的一部分时,人自会生发出一种叫做“情怀”的东西,便会有了乡愁,有了念想。当机缘合适,便会想着将这种感觉记录下来。如作者所说,

写这一本书,如同我当年开那家书店,仍是一件可爱而不会有什么着落的事情。我把它当成一个念想,你把它当成一个人对城市的私人记忆就好了。

正如美国作家桑塔格讲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她说:

“怀旧本身成了怀旧的对象,对某种难以重新找回的感觉的回忆,成了感觉的对象。”

吴晓波对杭州这座城市倾注的感情不单单是怀旧,他其实是在寻找这座城市的魂。他从先古写到了现在,一座城市的变迁如沧海桑田,他们在不同的时间里出现,在同一个空间里重叠,层层叠叠,以风景、文字、传说和商品,历尽千帆流传下来,仍然成为今天生活的一部分。他说杭州不是一座属于权利的城市,他一直被平民所统治。

“如何好好地活着?”——这是杭州的城市哲学,它缺乏宏大性,琐碎、具体而世俗,甚至在某些年代,呈现为被动的“偏安”。它对岁月和权力的反抗是温和的,即便在最绝望的时刻,仍然是李清照和张岱式的。这注定了杭州不是一座神圣或悲壮的城市,它平凡、略带忧郁而不颓废。在杭州的湖畔和群山之中,埋着很多激烈而动荡的灵魂,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非出生于杭州,而最终选择在此安息,或许这里符合他们对人间的最后想象。
这可能也是那么多人——包括那些强势的帝王和领袖们——喜欢杭州的原因,这里的风景和市井生活带有很大的疗愈性。顺从与从容,足以让剑拔弩张的岁月顿时婉转起来。它也许不是真实的全部,不过,却是存在和可以感知到的。

整本书中,吴晓波在优美的叙述中,都有自己对这座城市的思考,这也使得此书有了高屋建瓴的高度,读罢让人回味无穷。

一下想起了白居易那首脍炙人口的名句: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很不吴晓波的《人间杭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mcq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