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每个单位都有一个机关,是人人所向往的工作场所。机关,是指企业为实现其职能而建立的固定机构,起着核心与枢纽的作用。有机关,就必然要有机关工作人员。否则,就是空机关了。他们分别在不同的科室,从事着各种管理和服务工作,行使着各项审批、许可的权力。而且工作环境相对优越,可以说是风吹不着、雨淋不着。虽然说领导经常讲着:待遇要向一线倾斜、人员要向基层分流。可最终结果却是:机关越来越大、人员越来越多。有资料显示,中国老百姓人均供养的公务员数量,随着时代的发展呈上升趋势,看来机关的变迁也是有据可依的。
就拿我曾经的工作所在地某区政府,1982年时,区委、区政府所有机构都集中在一个大院内、三十多间平房内办公,也没见拖了矿区建设、工农业生产的后腿。1988年撤区建市后,新的办公区拔地而起,雄伟的六层主楼、附楼成为市五大班子的办公场所,房间数量比原来也扩大了十几倍。只是因为安保措施严密,老百姓若要进入大院,需经门卫反复盘察、登记,我不想经此麻烦且没有需要办理的事情,所以十多年来频繁地经过大门而没入。到2001年,估计是因为业务量增加、人满为患的原因,又在办公区内新建了一座规模更加宏大的办公主楼,因从来没有入内,所以不知具体用途。反正能够看到人员进出频繁,楼没闲置。
再说我的家乡小镇,文革期间管辖着十九个生产大队,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整个公社只有一个公安特派员,偶尔见他骑着辆摩托车来村里办事,如果不走,则由大队干部安排某位社员管饭。当然啦,吃饭后是要付钱和粮票的,尽管不是太多。我们也就是在这种机会里,目视了那裹着红绸布、在牛皮枪套中插着的手枪的真容。到改革开放时期,公社变成为乡,成立了公安派出所,拥有干警19名,联防队员若干,仅三轮摩托车就有三四辆。后期还配上了吉普车,闲暇时,也为熟悉的村民承担着迎亲婚车的角色。
我工作过的某个单位,1992年筹备时,机关定岗为三部一室,定编为不到20人。我所在的基层某厂,配备有厂长(兼书记)、付厂长、材料员、核算员四名机关工作人员,其他都是一线岗位人员。除去开会、开支、集体活动和发放福利用品,平时办公楼里显得冷冷清清,经常只有一人值守。20多年后,基层厂点已配备有厂长、书记各一名,副厂长两名,机关工作人员若干名,楼里显得热闹非凡、人气旺盛起来,还设置有专门的开水器供大家使用。至于单位的办公楼里,也是鸟枪换炮,办公设施增加了一倍以上,科室也扩大到两位数,一室一长制早已发展为一正N付制,工作细分、细化的速度远远超过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就是如此,也还经常出现有事没人干的现象,电影《地道战》中有句台词:“高家庄的地道到底能盛多少水?”用在这里我看也非常合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