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谓:“知足常乐”,是别人以为处于:“常乐之状态”的你是“知足”了。
但是对于处于“常乐之状态”的个人来说,对于我自己来说,则没有所谓:“知足”这种东西。
1.
在他人看起来,在很多人看起来“颜回”(“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兖国复圣公)是所谓:“知足”的,《论语》中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以外界的观点来说,“颜回”是因为所谓:“知足”,所以才:“不改其乐”的。似乎觉的“颜回”是一个“知足常乐”的人......其实,我认为不是。我认为“颜回”却是一个:“常乐”的人,这点我绝不否认。但我并不因此而觉的“颜回”是一个:“知足”的人。因所谓:“知足”,对于“常乐”者来说那永远是:“外界看起来的”,外界认为我们是“知足”的......等等。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对于“常乐”者来说,则根本无有“知足”这一回事儿。你们觉得,外界觉的:“一箪食,一瓢饮......”是“一回事儿”,但在我们看来根本就:‘无有这回事儿’,因为‘无有’,所以才能:‘快乐’!如果我们像外界的诸位一样觉的:“这是一回事儿”(“一箪食,一瓢饮......”)那我们的“快乐”就成了:‘曲高和寡的自我麻醉’,与‘故作、假装清高的自欺欺人’了。故对我们(“常乐者”)来说,没有:“知足”这种东西。我们无处不学,无处不悟,无处不乐。但是我们没有:“知足”,知足就是:“知不足”,有“足”和“不足”的分别,又怎能真的快乐呢?那是断然不必,不会的。有了‘分别心’,人不可能真的快乐,如果有,那至多算是个:‘曲高和寡的自我麻醉,和自我安慰’,算不上真正的:‘快乐’。所谓真正的快乐,大概应是像“孔子”所说的:“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即:“在陋巷”,亦可矣;“在大厦”,亦可矣......“一箪食”,可矣;“珍馐宴”,亦可矣......等。即:这些都不重要,没分别;故只有至于此等之境界之人,才能体会到真正‘放心’,且‘专心一志’的快乐。故对于此等境界之人来说,亦无有所谓:“足”与“不足”之分别;所谓:“知足”或“知不足”,皆是世俗之他人等与吾等之“帽子”罢了。因真实对于吾等来说,何谓:“足”,何谓:“不足”呢?有何区别,吾亦真不知已。
2.

或有人觉:我这么说,是因没见过“大世面”,没住过“大房子”,没娶过“大美女”,没享过“大幸福”......我承认,可能您眼中的“大世面”,“大房子”,“大美女”,“大幸福”......等等我却是没享受过,但我很享受我现在的状态,我亦觉的现在之生活已经很好了......我挺开心,挺高兴,这或许就成为了:“您眼中的‘知足’”,但亦只是“您眼中的”,退一亿步讲,退一亿步讲假使有一天我真的有了您眼中的所谓:“大房子”,“大世面”,“大幸福”......等等,我断言,我断言我还和我现在的生活之状态是相同的。吃饭,睡觉,拉屎,看书,写作,睡觉......无有差别。故何为:“足”,何为“不足”呢?难道您对您现在的生活不满意吗?那我觉您可以看点儿:“中国传统文化”了,所谓“会活”(见《先活好,再会活|论“儒释道”的先进意义》)即是他其中的主要内涵。或者换句话说:您对您目前的生活感到不满意,那您可以试着了解一下“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所讲述的内容;如果您,对于您现在的生活感到很满意,或比较满意,那您亦可以了解一下“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所要表述的主旨及内容......因在您透彻的了解“传统文化”之精魄以后,您大概会对您现在的生活感到更加的满足和妥帖,因“中国传统文化”,却是能让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活的更加妥帖’,这即是我推崇“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之主要原因。故,我爱“中国传统文化”,因他确实能让我:‘更好的会活着’。这是我爱他的原因。

可能有人对于:“先活好,再会活”这一概念还不甚理解,我举两个简单的例子,或鲜为人知的例子罢;一个是:“释迦摩尼佛”,即我们所说的:“佛祖”。“佛祖”在决心‘悟道修行’以前,据说是一个“活的非常好的人”,或者说在我们广大世俗群众眼里是一个起码生活条件非常优渥的人,他是什么人呢,他的身份是:“王子”,也即是说他的爸爸是国王。这不一般呐,用今天的话说就接近于属于:“超级官富二代”甚至以上的类型,当然我只是打了一个‘不恰当’的比方......一个“超级官富二代”,一个“王子”,可以说:“活的够好”了伐?但是人家放弃了,放弃了,可能觉:“没意义”,或:“没劲”......人家一定要去“修道”,结果修道也修的我个人认为,或者说两千五百多年后的我们中国人,乃至甚至于全世界人基本都觉的:“挺好的了”。当然我这么说,绝没有不尊重“佛祖”的意思,我说的:“挺好的了”,只是借用世俗的词汇姑且这么去形容,难道我还能说:“释迦摩尼佛”,“修的不好”吗?那即是容易被人误会成:“大不敬”了伐?故我姑且这么说,是因为“释迦摩尼佛”在当今地球上,真实“挺有名的”。故我姑且说:“修的好”,是这个意思。
3.
“释迦摩尼佛”“修的好”,与他之前“活的好”有无关系?我觉得,有,但是也没有。据说他(“释迦摩尼佛”)以前还做过所谓:“忍辱仙人”(《金刚经·第十四品》“须菩提。又念过去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但是他“成佛”,却是在己为“王子”这一世......故我虽然不是一个‘功利’之人,但亦觉:“先活好,再会活”挺重要而。第二个例子,亦很著名,此人叫:“耶稣基督”(“Jesus Christ”);据说是:“上帝”的儿子。

“上帝的儿子”,好像比:“王子”是否还“厉害一点儿”?我不知道。但是以世俗的角度看,以世俗的角度来说,好像是“神的儿子”,好像比“国王的儿子”(即:“王子”)要“厉害”那么一点儿?如果说“王子”是“超级官富二代”,那么“神的儿子”,这怎么说?不管怎么说,我觉:“神的儿子”应该“活的挺好”的罢?就是这么两个小例子,我想说的就是:“国王的儿子”活的好,“神的儿子”,应该也活的挺好......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该:“活好了”,再来考虑:“神”的问题呢?----文 李宗奇 戊戌六月初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