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谈写作读书散文
实用的写故事技巧2

实用的写故事技巧2

作者: 放下皆得 | 来源:发表于2019-05-06 05:10 被阅读3次

    1. 内在目标和外在目标

    当我们创作一个故事,我们的主人公会有一个外在目标,他的一切行为,都是依他本人的具体情况(生活经验、性格、智力等因素),对外在目标采取合理的追逐行动。

    外在目标又服从于人物的内心问题——内在问题往往引发主人公对外在目标的渴望,这就是内外两条线索联接的地方。

    而读者总是比人物更早地意识到这一点,这是读者的目标,他们期待着看到人物何时才会因何事意识到那个内在问题,并选择如何去解决它。

    一般来说在故事之前,有一个遥远过去发生一件事,为主人公埋下内心问题,有待整个故事的发展来解决这个问题。

    而那个遥远时刻可能要在故事展开很久以后才会呈现在读者眼前,甚至始终没有正面出现。这是内在目标的一条线。

    与此同时,在故事文本开始的时刻,某件事正发生,它将推动主人公出发去追求他的外在目标,而在他前进的道路上,所发生的事件都是驱动性的,带着“不得不”的性质令主人公奔波。这是外在目标的一条线。

    外在目标的实现或者无法实现,最终都会令主人公转向内在目标。

    而在故事临近尾声,主人公实现内在目标之后,会立即回到他的外在目标,此时主人公往往会恍然大悟,并终于与读者的内心目标并行一致。这里以祥林嫂捐门槛的例子简单分析一下:

    祥林嫂的外在目标:努力工作攒够钱捐门槛

    祥林嫂的内在目标:追求一点点的平等

    受了柳嫂的启发,她认为给土地庙捐个门槛就可以平等了,于是她把一年的工钱都拿出来捐了门槛,她罪孽就可以赎清了,可是当她稍微高兴起来一点,又卖力干活时,发现事情并不像她设想的那样,主人家依然嫌弃她,不让她搭手祭祀的事。

    于是她彻底崩溃了,眼睛凹陷、精神不济,被主人家赶出门,成为了乞丐,最后饥寒交迫致死。

    对读者来说,祥林嫂的想法太过天真,他们比祥林嫂更早地预见了这样做的不可能。

    2. 有关细节

    细节对故事异常重要,细节的缺失往往令故事无法以精准的画面投射进读者脑海。以下为经常缺失“具体细节”的地方:

    ① 人物做某件事的具体原因:没有原因会觉得莫名其妙;

    ② 隐喻没有阐明:晦涩的东西需要向读者交代,要不然就让大家迷糊;

    ③ 一种在主人公心里引起的某个回忆的特定情况:如果不说,鬼也不知道什么意思。

    ④ 人物对一个重大事件的具体反应:花了笔墨写了一堆,最后却莫名收场。

    ⑤ 人物思考过程缺乏交代:忽略思考的过程,难以交代人物的心理变化;

    ⑥ 人物改变心意背后的具体缘由:许多改变没有交代会莫名其妙,简直是换成另一个人的行为。

    3. 利用悬念制造冲突

    在脑神经科学领域,经由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研究显示:强烈的社会排斥感激活的大脑区域和生理痛苦激活的区域一致。

    大脑表明的观点是:冲突带来痛苦。所以我们会力图尽快平息冲突。累积经验才能更精准迅速地解决冲突。

    而鉴于大脑对冲突的激烈反应,文学作品要做的就是抓住冲突并利用它们制造悬念。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将要发生的冲突转变为持续不断的悬念?

    且看案例:

    主人公丽塔正焦躁不安的等待着她的情人马可归来,而后者答应等妻子看完她生病的母亲回来就与她分手。

    作为读者,我们对于马可这个花花公子是否会如约与妻子分手的可能性有更好地分析判断:很可能是不会。

    我们看着丽塔挑选她的嫁衣,却明白她可能永远也没有机会穿上这件衣服与马可并肩接受众人的祝福,可是丽塔此时却完全不明白,我们的紧张感由此而生,有无数层冲突纳入了丽塔的故事:

    ① 外部层面冲突:丽塔想要的:马可与她结婚VS 丽塔拥有的:马可的承诺

    ② 内部层面冲突:丽塔所相信的:马可只爱她VS 事实真相:马可是个卑鄙的家伙

    ③ 线冲突:丽塔期望得到的:马可对她不掺任何杂质的爱VS 别人期望她做到的:马可期望她能对他的欺骗视而不见

    ④ 自我冲突:丽塔相信的:马可对她情真意切 VS 丽塔有所怀疑:马可的部分表现,以及丽塔的朋友们都认为马可不靠谱,引起丽塔怀疑是否自己相信的是正确的

    ⑤ 根本冲突:丽塔真正的目标:有一个真心实意爱她的男人 VS 丽塔的恐惧:如果她忠于自己目标就应该避开马可,即使那意味着她得孤单一人

    ⑥ 辅助冲突:丽塔的对手:马可 VS 仁慈:你需要有一两个时刻让读者觉得:嘿,好像马可也没有那么坏嘛。或许马可最终会改变?

    通过这样的分析构造,你就会知道如何来构造悬念。

    4. 为了最后的“大揭秘”,请不要吝啬提示

    许多作者为了故事最终的“大揭秘”会一路隐藏所有关键信息,生怕自己泄露地太多——而事实往往是他们隐藏得太深,以至于读者无法在前行路上寻找到蛛丝马迹,亦无期待、亦无思考,当翻到最后一页,作者将隐藏了整整一个故事的秘密揭露时,他们往往只会觉得莫名其妙。

    所以,各位作者们,当你们写故事的时候一定要谨记自己的身份——创作者,而不是故事中必须保守秘密的人物,要记得时时给读者留下线索,令读者警觉到在自己视线之外另有事情发生。

    案例:

    热销世界的迪士尼大片《加勒比海盗Ⅰ》当中,一开始女主角伊丽莎白戴着含有诅咒的金币掉进海里后,在被救上岸之前,我们看到随着金币的落水,有一段水波缓慢地震荡出去的描写。

    虽然我们随着故事看到下一秒伊丽莎白被人顺利救起,但是我们知道这枚硬币落水一定又会引发某个远方的事件发生。——后来果然,找寻这枚硬币的鬼盗船船员集体来到了伊丽莎白生活的城市……

    5. 对你的人物狠一点

    故事的意义在于向我们提供生活的经验——可学习的、他人历经苦难后的经验,因此,作者们,我们必须对主人公心狠手辣,否则他们不足以授人以经验。

    他们不经历苦难不足以成长,想想《平凡的世界》为什么那么打动人。

    作者在书里向我们提供了十一条实用的破坏准则:

    ① 不要让故事里的人物未经逼迫就承认一件事。

    ② 一定要让你的主人公拥有秘密——但是不要向读者保守这些秘密。

    ③ 一定要保证主人公的所有补救行为只会让形势更加恶化。

    ④ 一定要保证所有可能出错的事情全都出错。

    ⑤ 一定要让你的主人公一开始只赌一美元,到最后却押上一座农场。

    ⑥ 不要忘记世上绝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回事。

    ⑦ 一定要让主人公撒谎。

    ⑧ 一定要引入一个明确的、当下的、不断加深的危险。

    ⑨ 一定要确保故事中的反面人物也有好的一面。

    ⑩ 一定要暴露出人物的缺点、恶念和不安。

    ⑪ 一定要暴露你自己的恶念。

    6. 次要情节:让故事复杂丰满的方法

    一个没有次要情节的故事无疑是单调的,读起来更像是记录主人公活动的流水账。因此我们需要次要情节给读者以喘息的机会。

    当主要情节的冲突过后,就是插入次要情节的最佳时机。比如《三国演义》中,魏蜀吴的大战会夹杂着很多小的战事和人物的变化。

    次要情节不是无关痛痒的情节,所以作者列出三个检验次要情节起作用的层面:

    ① 提供的信息影响到主要情节中正在发生的事情

    ② 使得主人公的追求难度加大

    ③ 告诉我们某件事情,加深我们对主人公的理解

    写作之后(接受反馈及改稿)

    我们常说,初稿之后就是创作的新起点。往往经过无数次改稿后,我们的故事才会变成一个成熟且令人心动的好作品。

    在创作之后,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自我检核,检查故事是否前后连贯、逻辑通顺,有没有漏补上的铺垫和伏笔,还要检查一些前后矛盾的错误。

    而后,我们需要一些专业的读者,比如你有一群“写作组”的同伴,或者聘请专业人士——出版代理人、内部编辑或自由职业文学顾问等,他们会更高效且锐利地向你提供来自读者视角的对故事的意见与建议。

    不要害怕失败与改稿,这才是我们逐渐能写好故事所必要经历的修炼,多写、多改,与此同时,多思考,才是令我们成长的方式。

    ——学习笔记听樊登读书会《你能写出好故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实用的写故事技巧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ntl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