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周老师时间长一点的朋友都知道,他不厌其烦地强调不要引用金句,也不要引用经典的故事。这个跟我们读书的时候老师教的方法,似乎背道而驰。也跟许多人报班学习到的写作方法,大相径庭。
如果不要引用金句,不要引用典故,那写作者是否不用建立素材库了?
这个问题值得商讨,我从个人的角度解读一下周老师的这个写作理念。
网图侵删现在的网络时代,网络传播速度以光速传播信息,导致信息大爆炸,信息过剩。许多名人名言或者典故也被无数人无数次重复传播,本来好的句子,因为烂大街了也会变得俗不可耐。
陈丹青说:“我从现在年轻人的表达当中,我并没有看到个性,我看到的是共性。我很少看到一个年轻人给我有个性的表达,让我一惊,哇塞!这话他这么说、这么看,我几乎看不到。语言都趋同,表达方式趋同,词语趋同。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个手机,有一个网络和整体的媒体在教你们怎么说话。然后你们统一性越来越强。”
网图侵删这就是同质化的现象,我们的思想都被网络环境同化了,但是年轻人却觉得自己挺有个性,挺有思想。老一辈人看得最清楚。
所以,不引用是减小被同化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写一些人云亦云的话实在没有意思。
周老师强调的是,可以用自己的话去表达同样的意思,如果大家一时半会戒不掉引用的瘾症,可以引用一些方言去替代流行语。比如:“土鸡变凤凰”“麻雀上青天”“丑小鸭变白天鹅”这种俗语,可以用我们客家的方言“南蛇脱壳变成龙”来替代。意思相近,通俗易懂,易于传播,新鲜感强。
网图侵删周老师说的不要引用是一个相对的说法,不是叫大家完全放弃引用,而是尽量少引用,实在忍不住要引用的话,就引用相对鲜为人知的话和故事。
接下来我引用一个诗僧的话作为结语,唐朝诗僧皎然在《诗式》中提到过写诗的方法:“其上偷势,其次偷意,最下者偷语。”
偷势是指沿袭前人意境而有变化。
偷意指对前人诗稍变字句而意思相同。
偷语就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全部或者部分引用,类似于化用或者借用。
既然是大师写作班,就要做一名“偷势”的写作者,才配得上大师这个段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