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位:应发展诉求,共育新时代为公人。
作为河南省第五批教科研基地,郑州第一个初中教科研基地,郑州市新优质初中,郑州市德育先进单位,高新一中逐渐明晰了“吾同为公”的校训,寓意我们师生共成长,同进步,协同发展,成为终身学习者,追求公平公正,争做为公之人;把培养新时代为公人作为学校的价值取向;把办一所研究型学校,作为学校的定位;把科研兴校、科研强基作为引领学校发展的内驱力。各部门协调,同唱一首歌--育新时代为公人。
二、路径:优化课程框架,搭建四层五领域体系。
学校的发展催生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和课程的升级迭代。从2013年开始,我们的研究和改革从未停歇,从“教学评一致性”到“好课标准”,从“生本化课堂”教学改革,到“差异化”教学实践,从“情境化主问题”研究,到“大概念单元教学”,高新一中的教学改革总在披荆斩棘中阔步行进。
近十年的探索,一直伴随着对课程的完善。在开足开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尤其是在差异化教学成熟,大概念课堂在探索中不断优化实施的基础上,课程优化的力度不断加强,推进增速,德、体、美、劳的权重在增加,体系化更加完善,科学性逐步印证。学校形成了品德与人文、科学与探究、实践与操作、生命与健康、艺术与审美五大领域课程体系,课程层级分为四个体系:奠基课程、拓展课程、自选课程、综合课程,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发展方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着力为公、为真、为健、为美、为新“五为”品质的锻造;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成长路径。
通过研发拓展课程以拓其宽,设置自选课程以成其志,创设综合课程在实践中以成其才,课程体系更合理、科学、多元。目前德育一体化课程、拓展课程、自选课程、综合课程稳步推进并各具特色,满足学生成长全方位需求,“让每个孩子成为自己而不至于此”成为课程建设的主旋律,努力培养有格局、有智慧、有思想、有情怀、有温度的全方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课程建设强化基础性,注重整体性,促进多样性,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科育人、全方位育人上下功夫。在实施上呈现以下特色:
1.特色一:五育并举、纵横贯通的德育课程群
依据学校的育人目标及学生发展规律,郑州高新一中系统设计了五育并举、纵横贯通的德育课程群,从而落地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本着课程育人的导向,“为公”课程中德育的主阵地分两大类,一是德育课程,二是活动课程。德育课程分为学科德育和校本德育两大类。学科德育课程主要依托国家课程,重在日常浸润,着重体现学科育人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主要有:品德与人文课程(语文、英语、道法、历史)、科学与探究课程(数学、理化生、地理、信息技术)、生命与健康课程(体育、心理)、艺术与审美课程(音乐、美术、形体),实践与操作课程(劳动与技术)。
校本德育课程内容包括:励志晨诵课程,课前5分钟演讲课程、班级日志课程(每天中午饭后一节日志课,时长20分钟)、暮省课程、生涯规划课程等内容。活动课程重在体验参与、实践认知。主要包含志愿服务、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等内容。
2.特色二:三位一体的体育课程
贯彻落实国家课程,结合学校实际优化课程内容设置。并在切实保证国家上足上齐的基础上,积极开发适应学校发展、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特色项目,为不同层级的学生搭建发展平台,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帮助学生养成终身运动的好习惯。
3.特色三:“小学科”“大审美”的“三育”课程
美育课程围绕五为品质中“为美”元素,在课程设置上追求“小学科,大审美”。旨在用艺术点亮每一个学生的人生。在课程建设整体规划上,坚持“注重美育体验,培育音乐技能的实践育人”理念,积极探索和开发音乐特色课程,形成多元音乐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提供成长选择。以国家课程为核心,提高全体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实现“音乐普育”;以校本课程为台阶,提高部分学生的音乐特长学习能力,促进差异化发展,实现“音乐个育”;以音乐特长生为桥梁,实现学生专业发展,达成“音乐卓育”。
4.特色四: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学校课程体系中,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有目的、有规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通过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练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5.特色五:“以学促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①以学科大概念为引领的单元教学,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为了改善国家奠基课程内容较多、学生迁移困难的问题,课程实施中着重以大概念为导向来统摄离散的事实性知识,促进学生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建构,进而实现知识的灵活迁移应用。大概念引领教学按照分层管理的要求,建立上下协调的教学组织系统,即:校长—学术委员会—教研组—备课组—教师。通过教学课程实施指导、教学目标落实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办法加强对大概念导向教学的课程实施管理。学科组教学则以大概念为导向,探索全时空视域下的课程实施新路径,从而落实核心素养。
②差异化教学,让每个孩子皆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根据“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论,针对学生志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从2017年秋季开始实行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走班制教学。根据“教-学-评一致性”原则,学生不同,学材不同,学法不同,分层评价;在管理方面,采用固定行政班和选走教学班并行管理机制。 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有效提高,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由学习知识到提升素养,不同层次的学生实现了长足的发展。
三、结构:扁平化管理增效能,全方位规范出效果。
学校实行扁平化管理,年级负责制。把教学教学的工作放到在教育教学上,通过“一明三研究”实现“三个转变”。
1.“一明”:是将教育教学管理部门确定为学生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会、教学服务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会负责课程的研发和实施,教师发展中心助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教育科研,教学服务中心通过教学评价的数字描述和过程监控评估、调整教学行为,学生发展中心通过德育课程的实施与评价,借助多主体、全方位的评价,发挥学科育人功能,四个部门协同发力,持续发展。
2.“三研”:为研究学情,研究课堂、研发课程。
学情研究:通过导师制深入社区百姓家,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为学生发展保驾护航,促进家校联手,社区和谐
研究课堂:我们的课堂教学经历了导学案-生本课堂--教学评一致性---好课标准---情境化主问题--大概念课堂教学,当教学走到深水区的时候,更应探求课堂教学的规律,从脑科学、心理学、非智力因素等角度研究教育教学,实现轻负高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研发课程:没有课程就没有学生的诗与远方。经过多年探索优化,我们形成了可选择、立体化、多样性的课程体系,共有五大领域65门课程,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让每一个孩子成为自己而不至于此。
3.三转变:
①课堂由教师为中心到学生做主体,实现“教”向“学”的转变。
②将课程空间由“教室”外延到“处处”,互联网+、跨学科、项目化都在慢慢创造学生迁移的广阔空间和适且情境。
③教育教学由知识的传授到素养的落实,由“浅”向“深”的转变,“碎'向“整”的转变,能力向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转变。
四.支撑:科研驱动引主流,互联网+赋能量。
高新一中的发展得到了省市教科研部门的大力支持,十年来,我们聚焦教育教学中的难点、痛点、堵点作为我们工作中的“热点”,我们研究省级课题10余项,市级课题三十多个,区级、校级小课题的推动、项目化研究更是成为教育教学的常态,信息技术2.0为高新一中的课堂教学赋能,研究型团队建设为发展助力,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有力地促进了一部分人成为百舸争流的“弄潮儿”,实现了快速的可持续发展。
郑州高新一中志在办一所研究型学校,用辈出的名师为国育才,塑造新时代为公人的学生形象:具备家国情怀、为公精神;具备终身学习能力、求真精神;具备终身运动能力、健体精神;具备优雅生活能力、尚美精神;具备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郑州高新一中毕业生形象,为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未来家国栋梁奠定基础,为未来行稳致远破浪远洋蓄力续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