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意间,我们已然渐行渐远。你在意着远方风景,我却仍然为生活焦头烂额。我们可能不再如从前般谈得来,也再无当时的默契感。但我怕的从来不是双方之间的争吵,我最怕的就是我们在分开后渐渐淡出对方的主场。这细微却连续的变化像慢性症,等我们惊觉时,却再难以拯救。太难了。 ——宴木于木
1
朋友圈有一位朋友L生小孩,本想手动点赞以表祝贺,可底下已有L和另一位朋友H的五六条互动。亲密无间,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默契与温馨,让我望而却步。
回想起和H的近十年情意,早已灰飞烟灭。唏嘘之间,随手下滑跳过,不愿太多驻足。
曾经无话不谈的男同桌,从在朋友圈发他读书时候写的小诗笑话他,到工作以后偶尔的给他点赞,到现在看到对方动态只是浅浅一笑,知道大家都在就好。
也有读书时候不算熟稔的同学,工作几年以后偶然一点小联系,莫名其妙的就发展出来轰轰烈烈的友谊。
直到耗尽那一点仅剩的读书时的回忆。才发现你我本不是一路人。便匆匆结束这段来的很突然的友情。
很酷的走了一路,朋友也丢了一路。
如今这个青黄不接的岁数,进退两难。想捡起昔日旧友,旧友很顺理成章的以为你要发饭票,你笑笑否定,
问了句,“生活还嗨吗”。
“害,就那样”
你想尽了他朋友圈发生的事,想起以前的无话不说。却想不出一个最合适的话题来继续当下的聊天。
打出一句,
“过两天约你喝酒呀”
来逃避这场过去与现在冲突巨大的尬聊。
既然旧友已无当初的无话不谈。那就重新认识几个新朋友。
后来加了几个朋友的朋友,算是有了新鲜血液。也出去有过几次吃喝玩乐。但总感觉不像旧友那样肆意,有很多话,很多事,是要经过考虑才能说出做出。谁都还拿捏不到对方的脾气。
毕竟成年人都是什么程度的关系说什么程度的话。
后来慢慢的,线下聚会又变回了隔着屏幕的问候。
老朋友不懂新状况,新朋友不懂老脾气。
不像年少时的友谊,还为昨天还一起上卫生间,今天你却没约我而感到失落。
很多进入成年中期的人们,更倾向于把友谊定义为不必时时刻刻在一起,而是“知道Ta在那里”的状态。
就算长时间不联系,但知道对方在就好。
图|Amanda Oleander2
在毕业,工作之后,甚至在结婚以后,我们的圈子都在不断变化。虽然都逃不开那三两好友的共同圈,在各自忙乱后,会有不少冲突的领域。
就像那个十年的朋友H,毕业以后去读了研究生,周围大都是很上进很拼搏的人。也认识了许多日子很好过,工作待遇很好的人和很多达官贵人。
放假回来相聚,言行举止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她。我们的话题从双方的日常生活,变成了要背多少钱的包,要穿什么牌子的衣服,谁谁谁结婚买了多大的钻戒,谁谁谁又买了几十万的车。
我虽然不喜欢这些话题,但在我这儿我都可以附和两句的。况且女生不都是讲讲吃讲讲穿,讲讲谁谁谁八卦的嘛。
自从我有男朋友之后,她的言语就变的更加犀利。甚至在服装店当着我男朋友的面说,你看看你,穿的这么low还能找到男朋友。
言语中勉强维持的那点情分里带着不屑。
我曾经一度很羡慕她的生活,觉得有这么一个朋友很值当,她也曾在我很落寞的时候给我很多启发和帮助。可算得上是莫逆之交。
随着各自生活的交集越来越少,她有她明亮豁达的未来,我有我安逸平凡的生活。
我们都渐行渐远,在社会资源地位见识差距逐渐变大,也许她的一句无心言论,在我听来是变相炫耀。
我在说我家的新车捷达子,她在说她朋友买的新车凯迪拉克。我在说我们结婚我不需要钻戒,她在劝我男朋友给我买三万块的钻戒。说不贵不贵,不买就是不爱。
我在想,我已经跟不上她的节奏了,融入不了她现在的圈子了。甚至觉得我这个平凡的朋友有种拖累她的幻觉,我应该是她这么多优秀朋友中最Low的一个了。
其实也没有特别大的一件事终结这段友谊。只是时间越长,我们离对方越远,以至于现在双方都默默躺在各自的朋友圈里。
曾经屁大点事都要和你讲,现在天大的事都与你无关了。连点赞的交情都没有了。
果然圈子不同,不必强融。
你有锦绣前程,我已无一臂之力。
图|Amanda Oleander3
除了圈子的差距,即使真心相待的朋友,也会败给渐行渐远的三观。
工作以后,有一段时间和一个高中朋友走的很近。她就是那种无包装的赤裸裸炫耀的人。
吃饭都要在高级有品味的店,一吃必发圈。偶尔去一次街边小店,她也是碍于情面,怕表现出势利,席间不断的强调这种小店可以常来,太便宜了。
买衣服也都要品牌店。一进店就是上帝来了的感觉,所有服务员都得俯首服侍,好像要包了整个店一样。
我感觉她买东西,有很多时候并不是需要这个东西,而是享受服务员服侍,享受服务员围着她团团转的感觉。
特别是在一些高档店。那种不差钱的气势,让站在旁边的我直想离开。
我也旁敲侧击的建议过她,但她好像也不在乎。觉得自己是消费者,理所当然。
她对于钱表现不在乎,和我了解到的状况,并不符合。我觉得既然是从高中到现在的朋友,虽然有一段时间也没联系,也没必要刻意表现这些东西。那么长时间的友谊,难道是停留在金钱上吗。
平时随便有一点矛盾,她都大段大段的文字发来表示她对我们这段友谊的珍重。我反而自责是不是我太小心眼。
其实这些女生间的矛盾都不值一提,甚至都可以忽略不计。她这么大张旗鼓的自责与道歉,我觉得很累。
在我们相处很好的时候,她也会发一大段话,感叹我们友情无价。像是不时的做一个工作总结。
唯独有她,让我觉得我是在进行这场规定的友谊比赛,出错要受罚,只有永远按照完美剧本走下去,而不是顺其自然的相处。
三观没有高下之分,却有你我之别。相似的观念把两人聚在一起,渐行渐远的价值取向又将两人分离。
以后的日子,我们身边也许会有和自己三观相似的新朋友,年少的好友,变得只适合怀念了。
蔡康永说:永远不要把友情放在一个不可思议的高度上。有些朋友就是在一个阶段带给自己美好东西的人,互相享受而不是互相捆绑。
图|Amanda Oleander4
有时候,真正的友情其实是一种等价交换。这种等价交换不仅仅是物质的,绝大部分都是非物质的。
成年人的友情,除去利益关系,不会再有那么多的感动,和单方面的付出。
最基本能说明问题的,还是逃不开金钱。
另一个朋友B,我付出很多,以我们之间仅存的那点情分聊以慰藉。
我请她吃十顿饭,她请我喝一次奶茶。
她过生日和我要礼物,提前一周直接把链接发给我。
物质方面的付出其实也没关系。
但精神方面我得到的回馈还不如物质方面。
她永远都是倾诉那一方,我好比一个垃圾桶。她的感情垃圾,她的生活垃圾,她的家庭垃圾,工作垃圾。
我全部回收,还得整合提炼出一些精华,变成建议,再送回去给她。
很多时候步步紧逼的让你加快提炼速度,给她更多的建议。我极大的耐性也被她挑战的所剩无几。
这段友谊,我得不到任何有营养的东西。更没有任何哪怕一丁点的回报。
在消耗完同学时期的感情,便和她散了。点赞情意还在,偶尔还能评论几句。
后来慢慢想通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没有谁可以强迫别人非要接受自己的情绪。
付出是自己的选择。
我们不能以自己待人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当发现对方达不到标准,心里便失衡。付出就付出了,问心无愧,太计较得失,友谊也会太累。
图|Amanda Oleander5
现在留下来的三五好友,弥足珍贵,也更加稳定。
就算不点赞不评论,就算一两年不见面,就算好几个月不联系,当有一天被某件事点燃,感情也会爆发出燎原之势。
平静以后便各自忙乱,互不打扰。
互相知道对方内心的柔软与坚强。
我们不用太多的开场白,你说,我听,你不说,我懂。
对于我们最舒服的友谊,并不是总你一言我一语的秒回,有时候愿意把我现在看到的所有东西一股脑儿的发给你,不用组织好精简的语言,啰哩啰嗦也不怕有哪句话说错,发完也不会等着回复。
因为我知道你总会看见,是信任,和任何时候都不会被丢下的安定感。
留下来的我们珍惜,已走远的我们祝福。
“其实有些人,我们已经见过这辈子最后一面了,只是你还没发觉。”
那些来不及告别的友情,
“愿我们在彼此看不到的岁月里,熠熠生辉。”
那些与你毫无关系的人,就是毫无关系的,永远都是毫无关系的。
从认识的第一天开始,其实你就知道。就算是笑的甜甜蜜蜜,就算是有关无关痛痒的来往,就算你努力经营这段关系。
而那些与你有关的,就是与你有关的,是逃也逃不掉的,就算你们只见过三次,就算你们三年彼此才搭理一次,就算是你简直想不起他或者她的样子,就算是你们隔着十万八千里。
——刘瑜
图|Amanda Oleander
网友评论